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2005-01-31 记者 柴葳
一间中等规模的会议室里,上百名中小学教师在开会前的间隙,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不少教师见了面都要互相问上一句:“最近有什么好作品?”“用上了哪些新手段?”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公共必修课、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看到的一幕。
轮到在此次培训项目中获得作品奖的代表发言并演示自己的单元计划模板时,与会教师一个个侧耳倾听、目不转睛,有的人还拿出纸笔认真地作着记录,其中不乏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略显刻板生硬、缺乏双向沟通,到研究气氛浓厚、师生互动活跃,教师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由“独奏者”变成“协奏者”
通过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北京十二中草桥分校语文教师顾彩虹清楚地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学习过程的优化,找准结合点非常关键。在她看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一次以卢沟桥为对象的作文实践活动中,顾彩虹索性对学生作业形式完全不作要求,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结果学生有的制作了网页,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有的甚至还制作了自拍、自导、自解说的双语录像片!面对学生高涨的热情和独具匠心的作品,学校将各学科学生的作品积累起来,收录到资源库中,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采访中不少教师反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或“启而不发”,自己的想法、愿望长时间得不到表达、交流,思想上开小差就在所难免;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有了几次一听就懂的经历,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惰性,进而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极强的交互性、开放的学习环境,构筑起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情景、协作、个别化、注重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次单元学习计划中,门头沟区城子小学的学生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长组成合作小组,选定单元主题,并自行制定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时间表和小组分工等在内的探究计划,并选出代表进行公开演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合作、感悟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协调各种因素,实践着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推动学科整合 以单元学习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从《965路公交车客流调查》到《垃圾的分类与回收》,从《绘画游戏》到《情绪万花筒》,几乎每个单元学习课件的设计都涵盖了两个以上的学科,其中有数学、语文、心理、思想品德,也有音乐、体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在分科课程中,一名教师只需要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而在综合课程中,则必须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选择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并加以整合。
在综合课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感受到了分科教学中不曾感受的压力,但信息技术的介入无疑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开发自主权,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更灵活地选择教学主题,同时根据学生在学习单元中的表现适时地对教学课件进行更新。除此之外,参与综合教学的各学科教师在沟通、交流、合作的教学中,也可以补充多学科知识储备,拓宽知识层面。
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玩具里的学问》单元综合课程在多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课程由22节子课组成,涵盖语文、数学、科技、计算机、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由8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教育智能团队,在调查、收集玩具,介绍、欣赏玩具,拆散、研究玩具,创意、设计制作以及展示、推销宣传5个环节中,共同实施对学生的跟踪指导。课程结束时,两个实验班的160多篇调查报告、30个学习汇报课件、160多篇作文和自编童话以及20多件自制音乐玩具,一份份沉甸甸的成果见证了学生在这次单元学习中的顽强意志和创新精神,难怪有学生在这次单元学习总结时写道:“第一次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是什么样的感觉,只有自己能体会出来。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因为它能让我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自豪!”(本报记者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