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材是与远程学习者最为密切的一个要素。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的展开,作为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教材的研发也越来越为办学机构所重视。
对于远程教育的教材而言,“远程特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材是否具有远程特色,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关系到远程教育的质量。但正如与会专家所指出的,从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起,缺乏远程特色就是我国远程教材的一个缺陷。这种“先天不足”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与西方一些大学的情形不同,我们的多数大学教师对网络课程、网络教材还很陌生,对网络教学还不熟悉,不善于运用网络来开展教学工作。多种因素导致了我国当前的远程教育教材普遍缺乏远程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组织,还是编排的体例,都与传统校园教育所用的教材没有太大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较早开始进行远程教育教材的开发工作,并将远程教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其优势领域,目前开发的系列教材覆盖9大学科、共62个品种。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出版社也致力于为网络学院量身定制,注意适合网络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并在具体编排上考虑到学习者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同时,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出版社方面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困惑,如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认为,虽然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平较高,但毕竟缺乏成人与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学经验,从教材体系的规划上看,仍以编写者或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开放教育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重视不够,内容与体系上较少体现远程教育的特色,依然停留在普通高校传统校园教育的教材框架中。显然,人大出版社遭遇的困惑,正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5年4月8日,本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了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主题就是关于远程教育教材的建设。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人大出版社的经验与困惑谈起,着重就如何强化远程教育教材的远程特色问题进行了探讨。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有:中央电大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李林曙,中央电大教授任为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特聘教授丁兴富,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丽,中央电大出版社副编审王跃。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尹伟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徐莉在研讨会上致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人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何明星主持。
我们将此次研讨会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括梳理,以综述的形式刊发,同时特约陈丽和王跃两位老师将她们的研讨发言各自整理成文,登载于本期“开放学习”栏目中。希望本期的综述和专文,能够对关心远程教育教材建设的人们有所启发。
探寻强化远程特色的实现途径
李林曙:
坚持两个层面的基本原则 就单本远程教育教材而言,在设计、建设时应坚持适应性、可选择性、可扩展性。首先,远程教育教材应具有对对象的适应性。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在教材建设时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但说的多做的少,在设计时真正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得还很少。而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对教材建设而言无疑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现在能从理论上说出很多,但对学生不需要什么现在还没有调研。其次,远程教育教材应具有可选择性。电大早在1995年就提出,远程教育本身就具有大区域大教育的特点,各地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对媒体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远程教育教材必须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对媒体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对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最后,远程教育教材应具有可扩展性。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远程教育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才能在面对各种变化时具有一定的应变性。同时,远程教育教材在技术上的可扩展性也很重要,要考虑如何在技术上实现这种可扩展性。
就整体而言,远程教育教材建设应实现专门化、一体化、系列化、本土化。首先,远程教育教材一定要专门化。虽然知识体系或者知识内容可以是相承的关系,但是教材一定要专门化。其次,远程教育教材一定要在媒体建设上实现一体化。另外,远程教育教材在教育上要形成系列化。系列化的教材能够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最后,在对外来资源引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本土化、校本化的问题,这包括案例的选择、教材所体现的一些思维的结构、内容的调配等等。同时,由于各个远程教育机构所用的模式不一样,所以,要研究如何使教材在媒体设计、内容选择等等方面适合本校的模式。各个机构的模式虽然不一样,但经验可以共享。
把握四个关键词:一体化、课程组、教学互动、教学评价 进行远程教育教材建设,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应把媒体设计或者一体化的教材设计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应高度重视文字教材的建设;应注重动态媒体的运用和过程资源的积累——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支持服务,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常常是学生实实在在特别需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有在过程中才可能更深入地形成,因此,对这些资源进行积累是很重要的;应注重对教材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和更新,反馈信息应既有专家的,也有学生的,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些反馈信息。
在教材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四个关键词:一体化、课程组、教学互动、教学评价。
首先,远程教育教材应该是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要深入研究如何实现这种优化组合。其次,在远程教育教材建设中,要处理好多种人员的相互配合问题。因为面对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整个远程教育的持续投入,每个人能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每个人的精力又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教材建设中,需要集中方方面面的力量。而涉及的人员一多,就会存在一个人员之间如何合理分工、配合的问题,也就是运作机制、运作方式问题。电大原来采用的是按照项目制管理的方式,现在引入了ISO9000的模式。虽然电大现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在提高效率、节省费用等方面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远程教育教材的建设中,要努力做到教育材料(教材)和学习材料(学材)的有机结合。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电大对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比较重视,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很早就开发了辅导教材,后来又实行了教辅合一。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从教师那儿得到的及时反馈和面对面的反馈是很有限的,而学生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远程教育的文字教材一定要具有一种内在的交互性,教材和学材一定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成功的教学。最后,在远程教育教材建设中,要实现动静评价的闭合。在实践中,评价往往只停留在专家层面,停留在建设阶段,过程中的评价很少,而且这些评价常常不能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如何进一步完善的方案。虽然远程教育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经常性地改变,但当面对一些不可抗力或者国家法制法规变化的时候,它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实现这种完善教材的评价机制的闭合。
进一步突破媒体的自交互性、完整性及工具化下的个性 首先,媒体的自交互性应该有所突破。媒体应该能够在它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很强的人机交互、人本交互,特别是文字媒体的自交互性应该加强,否则它就不能适应全面的需要。为此,可以在编写文字教材时做如下一些尝试:加一个导学的描述,提供一些信息,甚至提供一些其它媒体的相关信息,增加它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之间本身的交互。其次,媒体应该完整呈现一些东西。远程教育特别需要优质资源,应该通过技术的力量,将教师的资源传到学生手中,特别是应该把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当然,这种呈现不是完全死板地呈现。这种完整呈现对于优质资源共享,对于送教下乡、送教到家的真正实现,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应该凸现工具化下的个性。虽然工具化是需要的,但是在工具化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呈现出来之后的课程的个性问题。现在这方面的个性越来越少了,几乎所有课程都一样。事实上,我们虽然需要解决工具化的问题,但工具化应该在后端制作的时候形成一个简洁的生产程序,并在呈现出来之后具有自己的个性。最后,应该摆脱媒体和技术的障碍。这些障碍不光是指带宽的问题,还指人为设置的一些障碍,比如很多不人本的东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