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开展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前一阶段的讨论,大家重点针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深入分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原因,在这些问题上深化了认识,形成了许多共识。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把问题摆出来,把原因分析清楚,但更重要的是拿出新的思路和好的办法,这就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在下一阶段,本报将继续开辟专栏专版,请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建言献策,把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10月14日,本报一版头条刊登的读者来信《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也拉开了“素质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本报自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一个多月以来,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收到数千读者来信来稿及手机短信,热线电话更是络绎不绝。他们中间有党政领导、教育行政干部、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也有普通的社会大众。许多教育工作者表示,“素质教育大讨论”为他们增添了改革创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信心和勇气。
广大读者在来信来电中表示,在目前很多地方素质教育推进遭遇困难的情况下,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家庭一个难得的交流沟通的平台。有读者在“素质教育大讨论”系列报道刊出第二天就给本报的短信互动平台发来信息:“今看贵报,不禁欣喜万分!一个对素质教育现状尚存忧虑的教师高喊:素质教育又有希望了!”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积极进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但面对新的形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遇到很多问题。素质教育第一阶段的讨论,重点在于通过一些教育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需要克服的难点,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报开设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专栏,开展“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系列讨论,从10月19日至10月25日,先后在一版刊发了5个整版。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研究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10月26日到11月17日,本报又在三版刊发了12个专版。这17个专版共刊发文章90余篇,约12万字,对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抓住核心问题引发大讨论
针对读者的来信来稿、短信发言和热线电话反映的情况,本报注重从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引发讨论。在讨论中,广大读者集中反映了当前推进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突出和最具普遍性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是素质教育推进存在很大的外部阻力,四是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针对读者反映的这些典型问题,本报在一版刊发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害苦了谁”、“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该怎么减”、“推进素质教育究竟难在哪”、“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等专题讨论。
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生、家长等从不同角度、从各自的立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有的教育局长认为,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片面追求升学率害苦了孩子也害苦了老师。全国十杰教师谭迪熬结合自己在长沙九中的创造教育实践指出,只要找准突破口,不拼分数薄弱校也有出路。对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些教师直言,现在的学生累得都不会玩了,减负要从课堂做起,但需要家长配合,需要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针对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专家则指出家庭教育需要创新,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对于影响推进素质教育的因素,读者们分析指出有教育投入不足、合格师资力量匮乏、升学率的束缚、成才观的误区、缺乏统一认识、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诸多原因。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表示不容乐观,指出目前素质教育中忽视德育的倾向较为严重,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大讨论广泛反映了读者的声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多角度思考和对具体问题的深入讨论。
深入分解剖析原因
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讨论,大家对当前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影响。有读者认为,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在子女身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直接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压力。
二是社会因素对素质教育的影响。首先是社会舆论的导向需要进一步端正,很多读者都提到,一些媒体忽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而把焦点对准极少数的“尖子生”。每年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的大肆炒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片面的炒作扭曲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使得家长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领情”,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给地方领导、教育部门相关领导造成很大压力,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也就不足为怪。其次,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偏差也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良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这种人才观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家长将压力传递到教育系统。考大学、考重点大学,成为他们给孩子提出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难以落到实处。其三,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澜认为,目前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办法单一,以能力为核心、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而社会用人制度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改革社会用人制度,疏通“出口”,才能从根源上解开素质教育推进难的症结。
三是教育评价误区的影响。在讨论中,大多数读者认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下的以分数、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的选拔性考试往往将发展性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排斥在外,考试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也成为评价学校、老师好坏的重要标准。“择校现象”、“县中现象”就是社会对教育错误的评价导向的直接产物。这种错误的教育评价观不改变,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到实处。
四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背景的影响。很多读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从国际范围来看,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既有“应试教育”的成分,也有“素质教育”的成分,只是所占比重不同而已。很多国情类似的国家在经历某一阶段时,都不同程度存在应试教育过重的倾向,东亚国家尤其如此,这有其深刻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辨证地分析借鉴。
五是要推进教育自身的改革。比如课程改革、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分流问题。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广东龙华中学的李双峰认为,目前的课程改革还欠缺有效的执行力。广东佛山二中校长王临生认为,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推进不同步是课程改革推进难的重要原因。很多读者提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之所以难以扭转,教育目标发展单一,职业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分流”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
全社会承担起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
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各种意见都得到了同等的尊重。读者对素质教育讨论的热切关注,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关切。在讨论中,读者们普遍认为,对于目前走向极端的“应试教育”,如果不及时加以扭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将大大影响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竞争力。同时大家也认为,素质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积淀因素;推进素质教育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社会用人制度等相关改革,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消除外部压力,各方面协同配合,努力把素质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一些读者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值得深入思考。比如,安徽、陕西有读者反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要多做实事,切忌空谈;湖北、福建等省有读者提出,大学阶段也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当划分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考虑;山东、湖北等省读者反映,实施素质教育要有制度做保障,否则难以遏制借素质教育之名、做“应试教育”之事的现象;山西、河南等省有读者提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这些意见说明,广大群众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