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应用决定成败
自2000年以来,我国“校校通”工程建设蓬勃发展。但是反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方方面面,“建网容易用网难”仍然是近几年来各方面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在逐步理性地发展,但是“应用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家,专家对此的研究也没有大的进展和突破。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专家,都认同一个观点:网络建设,应用决定成败。
一、应用“核心价值”思想的缺失
“一谈到网络应用,我们总是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将用不起来的原因归咎于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师水平,或者是软件的设计不到位、安装复杂、操作烦琐等。不可否认,这些虽然也是影响网络应用的一些因素,但我觉得,无论是企业开发,还是学校采购,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一位教育局长如是说。
在教育行业,网络应用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再听听另一位教师的声音:“目前的软、硬件建设基本上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建网你也建网,人家买资源库你也买资源库,但到底你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哪儿?你买的这些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投入和应用体现是否合理?这些看似很普通的应用思考却几乎很少有人真正仔细地分析过。我认为这些是网络没能真正用起来的主要原因。”
一位专家道出:“目前的网络应用应该集中体现在软件应用的层面,而软件应用应该重点考虑解决用户的应用需求,可很多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应用需求是什么,其实也就是要重点分析教育网络应用的核心价值。我们常说,使用教育软件可以做到省时、省事、省钱、拉近空间、海量存储、快速检索、协同工作等等,但大多数用户在购买时缺少科学的分析。很多企业在开发产品时急功近利,没有仔细地调研一线应用中的具体需求,做出来的产品很难体现出网络应用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一词,我们在此不必过多地剖析。有人认为只要符合一线实践应用需求的教育软件就有其使用核心的价值,而网络的应用价值正好通过软件应用体现出来。“应用难”的首要问题可能是在我们没有把握好网络应用中的核心价值分析,所以才导致网络建设中的盲目。
二、“校校通”工程应用的难点
提到网络应用,自然少不了“校校通”工程,而它的“应用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发达地区主管领导的口头禅,也是整个“校校通”工程发展的瓶颈。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校校通”工程中的“应用难”呢?
1.“校校通”工程中的人才问题
“网络应用首先是管理问题,其实说到底应该是人的问题,人才是应用的根本。有人开玩笑说在硬件环境差不多的地区,哪个地方用得最差,就证明当地领导的管理水平最差,或者是当地领导根本不重视,不具备相关业务上的管理能力。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一位电教馆长如是说。
我们发现,在网络应用的管理上,很多地方依然是穿新鞋、走旧路。面对一批最新的现代化设备,虽然我们不再看到鼠标在空中晃动而责怪鼠标不灵的场景,不再听到“我们家电视总不坏,你这电脑怎么总死机”的笑话,但软件锁在柜子里、机器怕用脏了、网络软件只能到图书馆借用、组织校内大规模开发资源却因资金和人的精力不济而中途废止等情形则屡见不鲜。虽然有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特别重视,也申请加入了国家级相关课题,但研究的实质性工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不见成效。有人指出,教育信息化应用需要行业背景内的专业人士来支撑,更需要领导能更懂行、更专业一些。
从网络建设的初期开始,就曾有人提出,网络建设中前期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分析是重点。如果规划不当、思路不对,最终的应用也会因人为因素而受阻。一位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领导缺少应用需求的整体分析是一种普遍现象,先盲目购买一批高档次的硬件或者不假思索地购买某些品牌公司的软件,等买回来才发现要么是硬件和软件要求的安装环境不一致而达不到要求,要么就是一下子买了多家的产品因为数据库或系统冲突安装不到一起,最后造成很大损失,这是人为的浪费。在网络应用初期,大家都遵循先硬件、后软件的采购模式。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购买前先规划网络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目标可以通过哪类软件来实现,这些软件的运行环境需求是什么,最后再根据软件的运行环境需求来规划硬件。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性化的选择,是真正应用的基础。但并不代表这是惟一的模式,只是一种思路。”
“‘校校通’工程建设至今,专业技术人员的网络维护与应用更新不到位是影响学校和教育局信息中心的一大隐患。很多学校的网管人员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过来,半道出家。自己尚且有很多不懂,就更谈不上系统改进与应用更新了。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来做好日常的维护和改善,网络环境就会变得极不稳定。教师们本来就不太会用,如果经常用着用着就上不去网了,或中途死机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难怪有些中、老年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备课和教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用过几次后,要么不会操作,要么遇上网络不通,要么赶上服务器系统瘫痪等,最后发出“计算机还不如黑板好用”的感叹。如此,网络应用又怎么能顺利推进呢?
一位教研员说:“我认为在一些人才较缺乏的地方,不如将网络的日常维护交给一些专业的公司。比如,1所学校养一位专业的维护人员1个月的工资至少也得3000元左右,那么10所学校1个月就是3万元。如果我们1个月花1万元交给当地一家专业公司由专人负责维护,既可以在出现问题时随叫随到,又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缓冲培养人才的时间。”
2.“应用难”中的企业责任
应该说,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中,企业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在不断地研发自己的最新产品,以期望获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然而,企业设计的教育软件往往又给应用蒙上了一层阴影,主要表现在:其一,产品大而全,感觉什么都可以做到,但什么都不精;其二,产品安装、应用复杂,有些产品用户安装不上就懒得用了;其三,企业的售后服务不及时,解决问题时拖延太久或不了了之,导致用户对其失去信任;其四,产品的整合性差,多次注册与多次登录造成应用烦琐的障碍;其五,消息、邮件、通知等信息分散,造成用户到网页中四处寻找信息的麻烦,缺少即时通知与桌面汇总……
3.采购与应用的分离
说起应用,“采购与应用分离”的问题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句老话。许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购买软件的人是不用软件的,而用软件的人却偏偏没有发言权。于是就出现了购买来的产品不符合应用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有的购买者并不关心产品的质量和应用问题,使一些大企业的产品质量远远比不上小公司的回扣重要。
当然,从网络应用的本质来讲,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软件上。教师对软件应用的需求与理解各有千秋,很多人希望购买到的软件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软件开发中,普遍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并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软件的一个功能改进或一点应用需求,有时可能需要企业修改整个开发流程。
就教育城域网建设而言,专家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热点,而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却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不太赞成所有地方都采用这种模式。这只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方却有很多弊端。其一是“胖中心”模式无形中加大了网管人员的工作压力,由于信息中心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如果最后再连资源的审核和内容管理都由网管人员来承担,估计所有的网管人员都该消极怠工了。我认为目前提出的分布式建设模式比较适合发达地区参考,不仅仅只是指资源分布,而是系统管理平台等都可以分布。因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很多学校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并不比信息中心差,采取分布式的方法既减轻了管理员的负担,也缓解了中心硬件更新的资金压力。集群式的服务器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城域网的应用其实在人,因为这是应用的根本。”
三、“校校通”工程建设采购模式的反思
说起应用模式,采购直接决定应用效果,我们不妨将眼光瞄准到国内典型的采购模式上。
1.电教目录采购模式
目前,全国有很多地方采用电教征订经费集体采购教育软件,比较典型的有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苏等。这种集体采购模式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育软件市场,做到理性投入、规划使用。同时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查和统一运作机制来保障用户权益,避免企业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希望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来实现教育投入规划与商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讲,电教目录征订采购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阻碍了应用的发展。
为使电教目录征订工作良性发展,有识之士也提出了很多解决策略。在政策方面,政府应保证合理折扣和及时回款,做到专款专用,保障企业利益;在机制方面,政府应制订审查和奖励办法,让优秀企业做得更好;在激励与评价方面,通过多种奖励办法来引导用户使用,让用户用得最好。对企业而言,应当通过大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和倡导,引导企业向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总之,保证企业良性发展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服务,也才能保证本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应用,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
2.政府集中招标与统配模式
除单个大型项目的招标外,政府对于某个产品的集中招标与统配也是目前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一种典型模式。如云南省早期的上千所中小学资源库采购公开招标和现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电子教室和资源库建设的大型招标,今年安徽全省的资源产品公开招标,湖南资源库产品数百套集中采购,泉州早期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学校管理平台集中采购,北京的校校通工程软硬件集中采购等。关于这种政府集中采购的优势与不足,一位电教负责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目前全国有很多地区都在实行这种政府统一招标与集中统配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利于本地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满足个性化应用的需求。如果招标的产品是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让一线用户挑选出来的,会产生理想的应用效果。然而,很多地区却是由行政命令干预的,将学校并不想要的产品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到用户手上,这样难免就会让用户产生抵触情绪,应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育部门与企业定向合作模式
教育部门与企业定向合作的案例也不少。这种合作模式一般是在早期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或课题研究方式进行,后期则通过定向合作方式来逐步增加和完善采购的产品,形成一种长期的合作和应用推广。如广东佛山市与校际通公司的合作、上海徐汇区与K12教育网的合作、山东烟台与同方思科公司的合作、福建泉州与浙大网络公司的合作等。这种定向合作的方式有些取得了成绩,得到了当地的肯定,有些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这种教育部门与企业定向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也促进了对本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符合本地个性化的应用需求。
4.其他模式
除以上几种主要模式之外,还有零散自由模式,如广东和上海,各学校可以自主建设做自己的应用规划,政府部门以引导为主。产品运营的收费模式,如南京市电教馆通过让企业将产品免费放到网站上根据点击量收费,然后到年底给企业以收费比例的回报。福州电教馆通过自开发的资源平台,采用政府引导的非商业化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每年收取实验校少量经费来给优秀的资源创作者以奖励。目前,这些模式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用目标,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中。
四、应用策略与解决之道
关于网络应用,国内某大型教育企业总裁谈到:“目前软件应用环境中的‘三大孤岛’问题是‘应用难’的根源,这三个孤岛分别是‘资源孤岛’(资源是静态的,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应用孤岛’(企业产品各自为阵,缺少开放的第三方标准应用接口)和‘信息孤岛’(网络应用中的信息汇总与即时提示问题)。这些软件孤岛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软件应用效率,使得教育软件的应用更加困难,终端用户不想用软件、不喜欢用软件,用户经常觉得用软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变成负担。我认为,解决‘应用难’的问题,必须要汇集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用户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从历史经验看,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和努力,‘应用难’的问题都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做了大量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近几年各地也非常重视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核心骨干教师的网络应用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是“应用”的基础工作。但是从应用的宏观层面看,仅仅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和产品使用的培训恐怕还远远不够。想让学校、让教师用好网络就必须要有先期的引导,要有政策的要求,更要有好的机制作为导向。
仅“校校通”工程而言,虽然通过专家研究、领导重视、企业改进、一线教师的努力正在逐渐缩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然而观其应用前景,却更显得任重而道远。“用网是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积累经验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在此,我们不能将目前网络建设中的应用难点及解决策略来一一分析和报道,但我们相信,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对应用的重视,随着一些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年”中的不断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将迎来网络应用的美好春天。
(本刊记者 李朝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