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为谁而妩媚?
2005-05-09 山东省青州市青龙小学 蒋华玲 曲玉苹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校园网、城域网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教学走进了课堂,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迅速兴起。在媒体报道中,在公开课现场,网络课仿佛一夜间走红了。但是,也有人在反思,目前在网络教学华丽外表之下教育效益究竟有多大?受到如此推崇的网络教学的朵朵鲜花到底在为谁而妩媚?
技术不能喧宾夺主
在网络教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开始搜索资料、下载资料,再根据资料写电子文档格式的研究报告或在网上交流学习成果。如果学生相对较少,网络情况相对较好,老师的任务相对明确,那么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看学生还是大有收获的,这从五花八门的资料成果中可以看出来,从虚拟环境里的讨论热烈程度也能看出来。然而,我们在课后调查了不少学生,让他们谈谈本节课的学科内容,却大都说不出来,仅仅说自己找到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没有想到,网络课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能力,但是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目标在哪里呢?
面对网上太多的资料,要找到适合自主学习的资料并不容易,就是找到的资料其准确性也难以保证,甚至有不少的学生专注搜索,阅读与理解的时间与热情大减。这种对网络的过度应用,会不会带来学科本位边缘化的危险?
形式不能成为羁绊
据调查,目前网络教学的方式有网络研究、在线学习、主题网站以及网校等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都应要发挥网络的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能用网络技术制造一些新的形式来限制教学。实际上,我们的网络研究课大都成了上网课,主题网站成了资料库,网校成了试题库,这些究竟有没有改善我们的课堂呢?
比如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课,学生在网上查阅的无非就是课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绍,或者观看课文录像,或者收听课文朗读,所有这些且不说通过传统媒体是否也能实现,就是不用任何媒体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赏析,效果也不会差。另外,通过课件等来分析课文、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课文跟读是否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图文声像信息是否一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果说通过网络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是不是放在课后去做更有效呢?
语文课如此,那么数学课就更不具备与网络的亲和力了。从网校收看老师的讲课视频,让校外水平更高的老师在线指导,这是最有用的功能。然而,这在正规的教学课上是不宜应用的,除非学校缺乏老师或教师水平较低。且不说本校老师因怕失去主动性而不愿采用,其实适合实录的课程也并不多,网校上大都是“大头”像,听起来不比课堂更有吸引力。另外,网络的速度也往往成为问题。
不少同学认为,题目不会解就想着上网搜这种心态是容易上瘾的,就如练习册后面有答案不科学一样,网络的答案提供容易给同学减少知识运用的机会,削弱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
目前来看,网络对课堂教学还没有在理论上、方法上准备好,其异步学习、分层学习、阶段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得到科学地应用,所以对课堂本身并不具有优势,对课堂服务的功能更是少之又少。
成果应当朴实无华
为了表现网络课教学的成果,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网络发表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种让学生把找到的信息,或者是研究的问题写成电子文档的做法,对学科教学更是具有反面作用的。一方面,时间上有很大浪费,学生课程门数多,课时少,如果把对知识理解上的时间转让给了对知识的集成上,就相当于把学生上课思考的时间浪费在做笔记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网络课上把笔记本改成了文字处理工具、论坛、网页、博客等工具,其操作的复杂性甚至更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之后再重温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是很少有的,良莠不齐的资料最后可能沦为一种电子垃圾。即使不用学生累积资料,而是让教师来制作针对这一节课的专题学习网站,如果资料太少就没有必要做成网站,如果资料太多学生仍然无法在一两节课上消化得了,专题学习网站也成了一种优化课堂的“面子”工程。网络课的成果离开知识学习,很有做秀的嫌疑啊!
应用应当恰如其分
无论是学科整合还是综合实践课,学科要想在网络课上取得效益,须实事求是地合理化应用技术,不贴标签,不求形式,不讲豪华,在最必要的时候应用网络技术,而不是硬用。如果在课堂上用网络资源,可随时上网,及时下网,师生一起把网络作为工具,以免影响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如果在活动课上使用网络资源,就要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的知识任务去学习,以学科问题解决为主,以成果表现为辅。要有选择地应用网络技术,比如讨论课中使用BBS,欣赏课中使用视频点播,而不能为了体现网络课让众多网络技术、网络功能一拥而上,让学生眼花缭乱,却一无所获。
总之,我们要让网络课成为新课堂的载体,而不能让网络课变成一种羁绊,成为反客为主的矫情粉饰,花儿再漂亮也只能自顾又自怜地为虚荣而妩媚!(山东省青州市青龙小学 蒋华玲 曲玉苹)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