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适度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2005-06-01 马远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指在连成小型局域网的计算机教室内进行的课堂教学(以下简称“网络课”)。网络课的技术特点包括:一人一机,可独立操作软件;可上因特网或校园网查找资料;可发帖子或切换任意学生的操作。
怎样上好网络课,是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教师有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从而难以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注意课程本位整合观
目前,有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程本位的整合观,没有从课程的需要出发论证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潜在优势,没有选择合适的技术通过教学策略发挥技术的潜在优势,而是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应用信息技术,其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凸显技术优势。
例如,有一堂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由于对应教材是百分比,所以教师选择的课题是“足不出户买房子”。在该课中教师引领学生上网查找地产公司的售楼广告,然后进行楼价、环境对比等操作,这部分用去大半堂时间;在算贷款利率时才涉及到数学,而这一部分又远远不是小学数学所能解决的。于是,教师做了一个程序包,学生只要将数添上就会得到答案。这堂课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又是分组,又是讨论,唯独缺少的是数学。
网络环境是目前课堂教学最先进的电教手段,但并不是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在当前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重要。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选用合适的技术,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评价“整合”效果的优劣时,应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如一节课中课件的多少)和技术是否精美(如课件界面是否精美等)。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探究学习。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容易体现,而在网络课时教师主导作用较难掌握,无论是学生自主查找、阅读,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还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都应注意切合课题的具体情况而采用,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加强课堂教学时的师生交流,有助于将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潜移默化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由学生查找阅读,然后就开始分组讨论,近在咫尺却一定要BBS交互发表讨论结果。这种形式不是不可用,但如果文科、理科都用,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那就不可取了。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少讲话,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了,放任学生无序地上网,体现所谓的网络作用;或者泛泛的什么都要分组讨论,根本不考虑讨论是要在深思熟虑后才能进行的,短短的几分钟是否能进行真正的思考,是否有必要分组。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用BBS交互展示英语和作文,然后教师采用切换手段进行点评,既提高效率也很直观。
网络课不是万能的
网络环境较之常规环境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资源共享,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即要避免无米之炊,也要防止过多的资讯泛滥,使学生淹没在无序的资源海洋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某些注重情感交流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活动中,网络的不当使用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网络课有别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和开放性,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好足够的网络资源,没有恰到好处地选择好交互主题,就没有必要用网络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网上资源并不是很丰富和适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相应的资源库。在没有足够且适用的资源时强求进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难免有滥用网络之嫌。
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直观演示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计算机独特的显示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但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依赖于计算机而产生的“傻瓜化”倾向,不利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由于网络课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资讯获取方面的极大便利性,为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时间,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讲述者或传递者,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知识的传递转为知识的整理和激发学生的思考。然而,网络课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求很高,对准备工作的要求也要高于常规课堂教学,尤其在当前我国学校硬件资源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网络课的使用一定要慎重而适度。(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马远)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