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春,3月21日,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楼九层的一个多功能厅中,一个规模不大的国际会议悄然召开了,没有醒目的广告宣传,也没有众多媒体的参与。
《中英数字化学习2005年中国研讨会》是中国与英国政府合作教育项目E-china的年度研讨会的第二届,第一届在英国举行。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和高等教育司的相关官员与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相关人士以及项目涉及的中英两国各个大学的主要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承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教授为中英数字化学习合作项目做了一个定位:开拓网络教育的“丝绸之路”,恰如其分地阐明了貌不惊人的讨论会所包含的重要意义。
E-china教育项目合作顺利
E-china项目是中国与英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方是教育部,英方是具有政府背景的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由双方搭设桥梁并出资组织中英两国的大学在选定的领域共同开发数字化学习课程,培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分享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和灵活学习的经验,加强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合作;在选定的领域开发并试验创新性远程教育课件;在一系列问题上总结经验如教学法、知识产权以及跨文化工作等;通报双方在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方面的政策发展。
2001年中英双方开始接触,探讨合作的方式和方法问题。2002年我国教育部和英国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署了合作的协议。此后双方经过互访等多次接触,于2003年12月正式成立执行委员会,宣布此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在两国政府大的合作框架下,已经有三个项目进行了运作。
项目一:一般性资料项目
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在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一般性问题方面,合作开发三个硕士层次的数字化学习模块。由英国的布里斯托尔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在世界大学网络的赞助下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目的是建立适合中国教师再教育的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并在这个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数字化学习模块;同时建设一种中英双方继续合作的工作关系。 这个项目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全国中小学中根据教育部的计划需要再培训的教师。
设计思路是在线学习、学习中心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大量使用媒体和技术;结合使用中英双方最好的教学经验;同时照顾中国教育的特点。
项目二:分为项目二(1)和项目二(2)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中学部分和高校部分的教师队伍。
项目二(1):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中学部分)
这个项目的重点是为中学英语教师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料。合作双方是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在语言、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建立四个学士层次的数字化学习模块;帮助中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并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人员进行支持。
这个项目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在职的英语专业大专学历的教师。
设计思路是混合学习模式,支持自学和在线小组学习,同时结合学习中心活动;使用符合需要的大量媒体和技术。
项目二(2):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高校部分)
这个项目的重点是为高等教育层次的英语教师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料。合作双方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合作开发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层次英语教师需要的相关数字化学习课件;为这些教师的职业发展做出贡献。
项目的主要对象是希望取得硕士学位的中国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
设计思路是混合学习模式,支持自学和在线小组学习,同时结合学习中心活动;使用符合需要的大量媒体和技术;引导式数字化学习。
项目三:中国大学教师英语培训
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料并对大学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保证这些教师能够使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合作双方是剑桥大学语言中心和英国公开大学与中国的清华大学国际英语培训中心。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开发并传递两个课程模块,其中包含在线学习资料和面授互动课程两个方面;设计一种培训模式,今后可以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升级和复制。
项目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大学教师。
设计思路是在线学习、教室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各方面语言技能相结合(听、说、读、写)。
据了解,这三个项目均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如资源建设、模式设计和开发等,即将进入试点运行阶段。项目三目前已经开始进行试点前的工作准备,清华大学即将对我国西部六所大学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此次研讨会就是对这一阶段的合作工作进行双方总结并对第二阶段的工作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以及一些学术研究问题进行广泛的研讨。
感受网络教育的丝丝暖意
笔者全程跟踪了研讨会的整个过程,在乍暖还寒的三月里体会到了网络教育的丝丝暖意。
中国的网络教育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在研讨会上,在回顾中英远程教育合作项目中方的开展情况,并介绍中国远程教育政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讲话中,教育部高教司远程教育处处长刘英引用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要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论述。纵观中英远程教育方面合作的三个项目,均更多地关注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教育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的网络教育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已经开始走出单纯学历教育的圈子,进一步扩展到更为实用也更为急需的继续教育和广泛培训方面。应该说,中国网络教育的路是越走越宽了,网络教育的工作也是越来越深入了。
混合学习的方式成为网络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标志。中英合作的三个项目均不注重单纯的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的形式,而更为注重在线教育与面授互动的有机结合。比如,剑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项目中,鉴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在总的培训过程中除了九周的在线学习,还安排了两周的面授互动时间,围绕着教学的目标,采用灵活而有效的形式,有望达成最好的学习效果。几个项目的设计思路中,也都或多或少体现出了对混合式教学的重视。这不仅符合了国际上网络教育和培训的一个潮流,也是以教育为中心的网络教育基本思路的具体体现。
混合学习方式不仅仅应用于网络远程教学,也逐步显示出向在校教学方面渗透的迹象。在北京师范大学参与的项目中,许多在校生也参与进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统计,参加网络远程学习的同学中60%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30%表示一般,只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尽管受到技术等若干因素的限制,在线学习方式仍然有着面授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如不受时空限制、可反复重复、具备大量资料、可有效客观评估等。将在线学习方式引入在校教育,作为面授方式的有利补充,应该也是在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思路。
企业在高等网络教育的改革创新中仍然存有机会。在这三个中英合作的项目中,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的运行环境由北京华夏大地有限公司进行开发。中英合作项目,从某种意义上具有试点的含义,如果进入到普及实施阶段,学校从技术、资金和精力上恐怕都难以全面支撑,客观上需要社会上资深的企业、成熟的技术和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否会给企业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呢?何况,一旦将网络在线学习方式引入在校教育,企业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商业机会又会有一定的扩充。
探讨跨文化工作中的问题
诚然,这次研讨会也提出了一些合作中的问题,最集中的还是跨文化工作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合作的学校之间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也表现在两国之间教育理念的差异,还表现在项目的中国对象的学习需求与英方资源提供之间的差异。然而这正是研讨会的意义所在,也是中英教育合作的意义所在。中英双方共同搭建的这个网络教育“丝绸之路”将会提供大量的机会供中英双方进行沟通、相互理解、从中受益。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不仅有路上的一条,还有海上的一条,同样为我国与外界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网络教育“丝绸之路”,它们将会使我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也使世界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外数字化学习界更多的可能不是差距,而是差异。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