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有这样一类地方,既靠不上“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靠不上民族地区的特殊扶持,也靠不上临近大都市的近水楼台、靠不上东部开发的热火朝天,被称为“四不靠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同时,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很大困难。河北省张家口市就是其中之一。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均衡,教师待遇偏低,学生负担过重……其中既有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四不靠”导致的特殊原因,需要认真探索、解决。
【状态】 必须正视的困境
2005年8月,受教育部有关部门委托,为了了解现行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想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调查组选择张家口市作了初步的专题调查。调研采访对象包括市县教育局长、教育研究所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师,以及部分社会人士。经过在张家口市、宣化县、张北县、沽源县、尚义县和康保县和蔚县等地的调查分析,张家口市与全国多数地区的教育问题基本相同。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据张家口市各县有关人士介绍,在当地,几乎没有学校不欠债,其中乡办学校负债问题最为严重,该地区的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负债情况都在1000-2000万左右。这些债一方面属于2000年“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时的建校基建欠债,也有其他方面的欠债。如坝上的张北县,占地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9万,属国家级贫困县,有公、私立高中各一所、初中20所、职教中心一所、包括复式班的小学400多所,还有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张北县每年财政收入一亿元,而教育经费(主要是人头工资和极少量的办公经费,约在25-35万元之间)就需要6000多万元。张北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建立于1952年,是当地至今仅有的维持当年原貌的建筑。尚义县(亦是国家级贫困县)的财政收入在2500万元左右,教师工资就要192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需要由河北省的转移支付承担,除了修盖教室的经费外,其他教育费用均难有保障。在康保县(同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的财政收入为2000多万元,而全县教职员工就有2300多人,如按人均年工资10000元计算,工资都发不全,也需要依靠转移支付,但当地政府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令地方教育部门有所安慰的是,许多地方的乡一级政府有时还能给学校一些实际的帮助(如免费派工,帮助学校维修校舍等),但只能是杯水车薪式的补救,经费不足的情况在坝上四县确实很严重。
日常经费难以保障
各级公立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日常经费大多没有保障,有关拨款只够教师基本工资的人头费。在张北县,通常教师的基本工资可以保证(与张家口市平均相差300元),但日常公用经费却严重不足,缺口在1000万元左右。因而,校长们都在忙筹措经费,否则电费、水费、煤火费等都没有着落。如在坝上地区的张北高原四县,基本上还是属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居住于山区的学生家庭要比居住于盆地和河滩地的家庭困难得多。在这些地区,每年学校须有七个月的烤火期,在8月份如碰到大风天气,气温已经相当于北京的11月。而在当地有限的教育经费中,烤火费一项是难以保障的,这两年当地的煤价已从每吨200元左右攀升至400元,但是学校的收费却无法改变。尽管当地就产煤,但由于经费无着,如果向学生收费,不仅违背国家现行政策,而且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非常现实的实际问题无法解决。类似这种实际困难,在基层还能举出很多,地方教育人士呼吁中央和省级领导要多了解地方的实际问题。
由于“一费制”提供的经费不能满足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所需,部分学校难以开齐课程。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是认可的,不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成本高,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耗材,学生的学费也相应地比普通学校高,如普通高中平均每学期学费300-400元,而职业学校的学费则为600-800元。而地方政府无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近些年虽然当地的一些职业学校办得很有特色,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教学设备的老化和缺失、教师的外流和专业教师的短缺等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缺少了职业教育的有效分流,进一步加大了普通高中的压力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应试”行为。
地区差异加大
教育的地方差异可以从多方面看。如大学的布局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教育层次的降低和教育资源质量的下降。宣化原有分属不同部委的四所高校,在调整后一所都没有了。当地初中以上的学生有经济条件的多选择外流。据统计,2005年夏天,张家口地区仅到天津参加中考的学生就有十几万,同年作为高考移民,迁出的学生也达到了2000-3000人。
在地区内部,学校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在调查中,许多人都谈到了一个情况,就是每个县都有一所教学条件、教师待遇比较好的中学(个别地方有2所,或其中的一所为民办学校),而在当地比较边远的地方,同时存在一师二三生的复式学校,学校的条件差异巨大。在公立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别,令人费解。
教师待遇偏低
在张家口,教师的工资一般在1000元上下。偏远地带,教师的工资更低。在坝上四县,由于经费紧张和编制限制(编制超标,但实际不够用),平均每县均有200-300名民办代课教师,其工资仅为100-200元。
由于教师工资的人头费在教育经费的支出中仍然占大头,所以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领导就必然在代课教师上想点子。用一位正规教师的工资可以聘请3-4个代课教师,其工资水平在100-300元之间。而在艰苦地区坚持教学的又多为这些代课教师,甚至有的地方的小学代课教师仅是小学毕业生,或是初中的辍学生。可见,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保障和支持,民办代课教师在这些地方的实际工作中是很难被一下取代的。当然,这些民办代课教师所做的奉献是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的,而简单地用学历和正规化的教条来“规范”,只能使这些地方难以解决的教师问题更为复杂和没有着落。
由于高待遇地区和学校的吸引,张家口地区教师外流的现象也比较严重。2005年当地一所学校开学时发现有11名教师离开学校,另谋高就。这些教师由村到乡,再到县到市,然后再到省会城市,最后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呈由低向高的外流趋势。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有限环境,许多教师感觉无所适从、缺少希望。致使在村镇等尤为需要年轻教师的地方,教师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如在张北四县,近几年年轻的教师大量外流,师范类院校的新毕业生也因为种种问题(个人原因、编制原因、经费保障原因、待遇原因等)分不下来,部分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60岁,其中沽源县的有些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到了58岁,如遇教师进修或休产假等情况,则教学就会被迫中断。
值得重视的是,张家口地区的师范教育近年来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原先位于怀安、宣化、张北的三所师范学校如今因为要升格为大专而合并至宣化,不仅地方各县的教师教育难以像以前那样非常方便地借助于师范学校,升了格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适应本地的教育实际了。
课程改革缓慢
新课程及教材的改革对于张家口地区的教师们来说是非常欢迎的,也是引发其紧迫感和危机感的主要因素。大家都有学习和提高的愿望。但是,面对许多新问题,教师们没有经验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许多教育理念很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没有很好的普遍实用性,人们感觉这些改革大多是比较理想化的,是以城市教育为基本对象的,以经济条件有保障的学校为主干的。如教师和教研人员普遍认为,对于当地教师而言,教材和教辅图书应该更有指导性和拓展性,内容应该更为充实,因为对于他们,教学资源的搜集是比较困难的,不可能像大城市一样,因而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和具有较丰富内容的教材。
同样,教师们也普遍认为,对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而言,还不可能任意选择教材,或像大城市的教师那样,有条件和能力自编教学软件和搜集学习资源。对于多元化的教材,有限的地方教研力量也难以应付。因而,应该对新课改和教材变化给予指导和过渡性实验,而不应一哄而上,加大因不适应造成的困难。
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负担的问题对于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而言,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的。根据要求学校不办各种补习,但社会上的各种“应试”的造势已经让学校无法应对。而在应对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时,学校和教师认为,不得不靠题海战术,有的学校在周末就给孩子带回多张试卷。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张家口曾经探索的科学综合课实验在近两年被迫搁浅了,除了经费短缺、教师素质等问题之外,民众过分关注高考的倾向已经比较严重。据当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调研,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家长的抵制和反对是最为激烈的。
除了学习负担之外,经济负担也非常重。尽管张家口地区的广大民众认为,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孩子考试上大学,但是经济收入的低微使得许多农民家庭面临着严重的“高考致贫”的困境。特别是近年来,各类高考经济膨胀成为为过度应试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每一位高考生的平均资料费都在200-500元之间。对于未能掌握充分信息的学生和家长而言,盲目的攀比、效法,加大了人们的经济负担,而得益的却是少数牟利者。
教育评价和政策导向的偏差
在调查所到之处,大家都认为,过分的应试行为已经渗透到小学和幼儿园,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整个国家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对于一个县、一个地区的教育评价,现在最硬的指标就是高考升学率,尽管在河北和张家口地区没有出现由于高考升学问题,县委书记向全县检讨、教育局长和校长被停职的现象,但整个教育界都有相同的压力。抓全面素质教育所对应的最大风险就是,一旦升学率上不去便会形成全社会的反对,张家口市曾经开展的一些教育实验就是迫于这些压力最后难以为继的。
而一旦某个学校、某个班级升学率上去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为此,有的民办学校在争夺尖子生方面不惜加大投入,甚至用高价收买所谓的高才生,与公立学校开展高考“上线率”和争夺所谓地方“高考状元”的不正当竞争。而通常能够通过高考跳出龙门的高中学生只有一半左右,在同龄学生中也只占不到四分之一,对于80%左右的学生而言,其内在的学习动机难以形成,难以得到正向的激励。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就见到了一些初中辍学者,他们或因为家庭困难、或因为感觉不到学习有用、或因为在学校教育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而辍学。
对于简单地、一概而论地强调学校撤并的问题,一线教师、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同志是有看法的。他们认为,一方面撤并学校要看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方便和政策的延续性。在五年前推进“两基”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勒紧腰带、万众一心,建立了一村(包括自然村)一所的小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而今天因为一纸命令这些学校全都变成了废弃的房屋,如此不仅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浪费,也使民众对国家的政策减少了信任。另一方面,撤并学校并不是可以解决当地一切教育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撤并,学生、学校和政府的负担都加重了,新一轮的学校欠债多是这些寄宿制新校的问题;而且从小学就住校的教育是缺少家庭积极影响的,由此造成的日后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