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革,因此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园丁工程"是迎接挑战的重大决策,这场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只有采取一整套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才能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取得重大成效,目前国家级培训已接近尾声,省、地级培训和校本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形成了一系列优秀培训课程和资源,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发展也极不平衡,有些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影响了培训质量,尤其同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很不适应。
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和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信息化网络化高级研修班",前者是"园丁工程"中唯一的中学计算机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后者是原计划中所没有的跨学科研修培训班。目前这两个培训班都已完成集中脱产培训,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学校,正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和网络化的远程交流与培训。由于这两种培训班都没有先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却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同学员一起充分施展创造性的舞台。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在需求分析中确立培训目标体系
当前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经验都表明:能否作出高水平的需求分析是成功培训的基础、前提和关键。因此,在接受国家级培训任务之后,我们首先对学员状况及其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由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层层推选出的中学计算机骨干教师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域和水平上,更主要的是学员的需求差异极大。经过需求分析我们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原来有一门课是"计算机教育",教师部分来自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本、专科毕业生,部分来自原来的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因此被称作计算机教师。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教育跳跃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十五"期间要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两大任务。因此,原来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要能够承担《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本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而且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门学科教育的整合);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学校的"校校通"工程任务,主要是参与校园网络与资源库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基于这样的需求分析,我们报师范司批准,将中学计算机教师培训班的名称改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由于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只有短短三个月,因此必须选择和确立"有限责任目标"。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制定了培训的三大具体目标:第一,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水平与效率;第二,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水平;第三,提高中学校园网络与资源建设、管理水平。这三大目标的提出,超越了以单纯学技术的现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创建了明确完整的培训目标新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
新的培训目标体系必须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中。针对现实与未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设计了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电教专业,尤其不同于正规学校课程的培训班课程新体系,共开设以下六门课程:
1、《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3、《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
4、《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
5、《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6、《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
每一门课不是封闭、孤立的体系,而是相互交融,你只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网络化课程与资源库化的教材所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新形式,而且每门课程都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紧密相连。
国家级骨干班的学员是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每个学员都包含的丰富的"培训资源",能否充分发掘出这些资源显然是培训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了自主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协同学习,经常组织各种高水平的研讨交流活动,为学员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性才华的舞台,使每个学员不仅成为培训的主人,而且有机会成为培训的教师,形成"能者为师"的学风、班风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于时间短、学员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技术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差异更大,如何提高技术培训的效率?这是当前各类技术培训普遍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解决的办法是:在技术培训中强调和突出了以下5方面的学习:(1)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技术教育观,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2)研讨和明确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任务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与技术要求,从而明确技术学习的总体结构;(3)了解技术学习之特点和规律,了解自己学习技术的个性特征,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技术学习的效率与能力;(4)选择两三个技术学习个案,探索个性化的高效学习方法,获得经验和体验;(5)选择与创造优秀的技术学习平台、软件和最佳教学模式,创建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评价)模式,探索分工协作、任务驱动、技术攻关,交流培训等一整套新方法与新经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