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教育软件公司在喧嚣一阵后逐步认识到教育市场并非是一块容易"啃"的骨头?为什么教育行业在经历了各种教训后才明白虚火上升的代价?究竟软件公司如何才能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以下是几年内和今后一段时间整个基础教育(国外也称为K-12)教育领域都会关心的问题,希望对同业者有所启示:
1.开发还是购买的决策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会同时困扰学校和软件商。在学校面临"挤经费牙膏"的同时,必然会"挤需求牙膏"。有时,学校为了满足一个局部需要而让软件商进行定制开发。软件厂商也往往不能得罪客户,投入资源一个个项目进行开发,周而复始的花脸项目最终无法形成通用产品批量上市,创新的投入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户当然不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头开发的,可是市场现有的任何两样产品(包括同一个供应商的)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共存吗?每家所谓的平台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叫平台?能够提供API进行二次开发是起码的条件。基于避免用户定制开发带来利润下降的算计,大部分国内的教育软件厂商都追求宽泛的产品线,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产品就去 OEM,也可以"拷贝",各种功能的产品一股脑塞给学校,最后吃药的当然是学校。(现在市场上多媒体教室这类产品大同小异恶性竞争就是这样出现的。) 学校不站在一个战略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化,必然会不断被这一对矛盾所撞击。
关键词:"兼容",如果软件厂商都认真研究一些标准和产品架构的问题,起码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的兼容就能够承诺了,用户购买现成的产品也不会有所顾忌了。
2.如何增强区域中心的服务能力
这和现在所谓爆炒的"教育城域网"并不相同,那纯粹是一个电信概念的偷换把戏。一个地区,把有限的财力运用到大家公共可以访问的中心建设上是非常合乎规律的思路。但是不必越俎代庖做自己力所不逮的工作,否则很容易事与愿违。(例如,某地花费数千万元建IDC, 某地专门为教育用户提供ISP服务甚至申请专用拨号号码,某地为假想出来的今后20年的师生提供的百万级邮件服务器等等)真正的问题是区域的教育管理机构权力太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假如从软件应用服务的真正需要出发,也许从几台PC服务器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逐步扩展的良好中心。
关键词:"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可以插接在在区域中心的服务模块,例如公共信息、在线教学资源、在线评估等是一般的需要,其它模块可以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逐步添加。回到第一个问题,今后不管是购买还是开发,都要遵循应用需求第一的原则,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把大把的血汗钱给服务器厂商。
3.新型的评估系统
最近有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利用"电子档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不是一考定终身。这个理论并不新鲜,但是肯定大部分学校不敢吃这个螃蟹(谁敢动中国考试的汗毛?)。但是谁都知道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要求评估方式的改变,不借助电子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的大量信息如何有效地跟踪和记录?教师的评价如何能够客观?学生如何能够在互动中获得阶段性进步?这些都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多元化入学也许不够完善,但是无庸置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关键词:"可度量性",也就是记录学生的哪些信息能够满足达到评估/评价的基本要求,保证客观真实。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