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内蒙古各级各类教育不仅得到快速发展,还创造了一个个全国前列和全区骄傲——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牧区“校校通”工程,到今年年底,远程教育网络可以将全区农村牧区中小学全部覆盖,使同在一片蓝天下而地处偏远地区的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在全国较早大面积地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区81个农牧业旗县义务教育阶段的149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受惠,使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同样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全区“两基”达标旗县已经累计84个,“普九”人口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2.74个百分点……
将年历翻回到2001年,内蒙古召开了全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新体制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已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和人事上收到旗县统一管理。这种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及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同时,使我区多年来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十五”期间,自治区组织实施的“四项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自治区和地方共投入7.05亿元,到今年末,全区将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总规划任务的82.7%;“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4.1亿元,到今年年底,全区可完成168.8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到去年年底已完成近8000所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任务,到今年底,全部覆盖全区农村牧区中小学;“扶困助学工程”,仅今年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2.7亿多元,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
如今,走过原野,最美的房舍是学校;走进课堂,轻点鼠标,都市名校名师的“示范案例课程”、“直播课堂实录”,以及与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图文素材跃然眼前。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内蒙古大学“211工程”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启动了二期建设工程;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院校,图书馆、文体馆等4个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全区10所本科院校校园网及呼市城域网国家建设项目也全部完工。据悉,“十五”以来,全区高等教育共投入21.6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高校办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2004年,全区高等学校新扩建校园8000亩,新建教学和后勤用房40万平方米。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整合了学校资源,调整了专业结构,目前全区普通高等学校达到35所,新增本科专业161个,增设了大批应用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其中有9个被评为国家高职改革试点专业,已建设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经济建设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由弱到强,有了新的发展。2004年,全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56万人,在校生达到9.28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的近一半。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调整,学校数量减少,招生规模扩大,招生人数超千人的职业学校达到12所。
在办学过程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向,使职业教育进一步适应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全区职业学校共开设了9个科类、246个专业,基本上涵盖了各行各业。自治区确定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乳品工程、电力工程、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商贸旅游、餐饮服务和建筑工程等20个重点专业,集中进行了重点建设。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许多学校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开学时就被用人单位整体录用。
目前,全区有26个旗县的职教中心进入了国家资助重点建设范围,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9所,自治区重点职业学校49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民族教育在内蒙古也得到优先重点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53所民族中小学列入工程项目。“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已经为260所民族中小学建成卫星接收系统。实施“国门学校建设工程”中,全区19个边境旗市的33所民族中小学被列为项目学校,129所民族中小学被评为示范性民族学校,民族教育的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