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读书地,现代学习城”是对人文常州、教育常州的综合评述。经过多年努力,常州教育已初步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高水平、高等教育有特色、社会教育有成效的良好发展态势,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日益形成共识,深入实践,走向创新。
一、统一认识,努力强化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
作为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常州至“十一五”期末要争取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两个率先”所涵盖的所有指标都聚焦一个关节点,就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快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常州提出了“创一流教育,让常州的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良好教育”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对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要求,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十二年教育,建立以灵活、适需、开放、完善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民重托,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二、重在实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
(一)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促进均衡发展
城乡统筹。“九五”以来,常州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以争创教育现代化乡镇为抓手,全面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至2002年,全市中小学由1577所调整为519所,调整面达67%,各乡镇用于资源整合、撤校改薄、队伍配备等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平均达2000万元以上,100%的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全市所有乡镇都成为教育现代化乡镇,实现了城乡一体、教育均衡发展,为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济弱。随着城市开放、农民进城,常州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30万,流动儿童少年达8万多。常州积极实施蓝天计划,通过公办学校吸纳为主,举办蓝天学校、蓝天班、民办学校为补充,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自2001年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帮困助学金理事会,每年出资数百万元助残助困,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落实”的帮困助学体系。
高位均衡。全市中小学现有各类示范校、实验校224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50%,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和职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全市近500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每年为135万人提供30个大类近200个专业的培训项目,每年有10多万人参加成人高考与自学考试,提供30万人次的农村成人培训,为创建人人可学习、时时能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以实施课程改革为抓手,促进全面发展
从2002年秋季开始,常州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全部进入了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培训教研,邀请200人次专家来常州作课改专场报告,全市4万名教师接受了系统的通识培训。全市各学科都有了自己的课程资源库,服务本市辐射省内外;建立了涵盖科技、德育、技术、文化等60个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课改提供了资源平台。扎实创新评价管理,建立了常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成长记录袋制度。
(三)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主动发展为抓手,促进内涵发展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在全市教师中广泛开展“视人民为父母,把学生当子女”主题教育活动,以殷雪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崇高精神激励和感召着更多的老师成为爱生的楷模和师德的标兵。根据教师成长规律,为教师成长设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成长阶梯。首批命名了27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有目标、任务、支持和评价,成为继青蓝工程后又一个教师专业培养的重要载体。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引导学校主动发展。全力推进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由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由专家评审规划、依据规划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签订聘用合同、在学校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实行中期调研和终期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校长实行奖惩和任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明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权利,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激发了学校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制度层面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思考,坚定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坚持政府统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实现模式、评价激励和保障措施等,都需要有效组织系统研究,尽快形成方案并付诸实践。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问题不但是中小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应纳入师范院校工作范畴,以降低中小学培养成本,提高队伍建设的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承认人的差异性,坚持全面发展而不能搞平均发展。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的同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给学生以“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一要克服谈考色变的片面性。考试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我们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模式与多年来形成的课程体系与常规进行反思以及有效地统整与变革,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基础教育的应试、分数与能力、素质的关系;二要克服课外活动替代素质教育的片面性。学生在校时的主要板块在课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使每堂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三是素质教育推进要兼顾中国国情。职业、社会和生存的竞争,驱动了人们在升学、高考方面的提前竞争。推进素质教育,推出素质教育新的评价体系,需要破除旧的观念和体制;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投入,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大范围推进素质教育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条件和保障问题。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副市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