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网络学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03-10-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郝晓玲
近年来,网络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尤其是在中小学,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援。我国最早的网络学校产生于1997年,至今已发展到上百家,其中约二分之一是面向中小学生。这些网络学校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大多数学生对它们抱着什么态度?笔者最近就这些问题对我国网络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经过统计,发现各网校设计的栏目大致有以下几部分:一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依据,提供相应内容的教学,如同步课堂、在线广播、名师指导等;二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点击相应内容,如多媒体软件、答疑中心、试题库、讨论区等;三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宗旨,创造轻松学习的氛围,如教育信息、图书馆、学法指导、课外天地、友情链接等;四是网络学校专门为家长开设的栏目,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如家长园地等。
网校发展潜力巨大
网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那么,学生对网络学校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笔者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参加和未参加过网络学校学习的两部分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参加过网校学习的学生仍占少数,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不参加网络学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即对“网校不了解,不敢贸然参加”和“收费太高,不值得”。而参加网络学校的学生,其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直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大多是被网校中的模拟试卷、题库和名师辅导等服务所吸引。
就栏目而言,参加网校学习的学生中,有36.4%的人认为没有最喜欢的栏目,有27.27%的人表示最喜欢的是“同步课堂”,还有18.18%的人最喜欢的是“在线课堂”。此外,笔者特意调查了学生对“讨论栏目“的态度,因为这是网络学校独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相互交流思想,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54.54%的人喜欢“在线讨论”,认为可以“畅所欲言”,还有选择“结交朋友”和“解除疑问,增长知识”的。这说明“讨论栏目”已基本达到预设的目的。但是,也有学生表示不喜欢该栏目,原因是“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这说明网校还需增加更具有新颖性、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但并不经常参加该栏目,原因主要是网络速度太慢或线路经常不通。
在对网校的总体评价上,参加过网校学习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的占54.55%,“比较不好”的占27.27%,“一般”的占18.18%。而未曾参加过网校学习的学生认为网络学校的主要缺陷是,学习缺乏督促,解决问题时也不如在现实中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好,没有校园氛围。
探索中解决问题
调查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已开始对网校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仍对网校的功能和作用抱有怀疑;网校本身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沟通被忽视 在物理层面,网校将学生同教师相分离,客观上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比较困难,学生很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无法获得因这种亲近感而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信息资源匮乏 现有网校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主要是大量的题库或教师编写的教学内容,课外知识内容严重匮乏,且缺少精细加工,不成体系,基本没有体现网络信息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作用;
技术设备阻碍发展 绝大多数网络学校的学生反映,网络速度太慢,经常会出现线路不通的问题,同时许多教育软件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 网校目前仍难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尤其是对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缺乏有效控制。
期待网校走向明天
网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从网校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加深认识的地方。
首先,网校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教师的作用,相反,而是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开发资源,设计和制作出更多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同时,网校的主办者应借助网络媒体,努力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行为引导及情感影响,这是决定网校是否能够办好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利用和创造信息。同时,网校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协作学习,为学生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便利条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元认知学习操作,减少无用的定位操作;
最后,网校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评价。评价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包含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如情景性评价、维护性评价。这些评价旨在帮助网校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不断的改进和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