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村,除了留守儿童之外,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获得高校导师专业系统的引导,期待能够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就是——“农村教师”。
由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欣欣和向荣基金会推荐的九家成员单位,共同申报的《云桥学院:师范生与农村教师专业互助成长共同体》项目,围绕“农村教师和师范生互助成长”,“农村学校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初衷:
一方面由高校导师和师范生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为农村教师提供优质网络课程;
另一方面将参与共同体项目的农村学校组成实践共同体,形成拥有共同知识、实践和方法的团队。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在《云桥学院:农村教师与高校师范生专业互助成长平台》的推荐词中这样说道:
“一座‘云桥’,一端连着师范院校和教育基金,一端接着偏远农村教师,用移动互联的力量,搭建中国教师互助成长的云平台。不同的群体,一样的情怀,在细碎的时光中践行各自的使命,用真心陪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用技术推动农村教育的前行与变革,用教育点亮偏远农村儿童成长的希望之光。”
协同发展,形成“互联网+新同学”运行机制
基于云桥学院共同体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一是需求,明确共同体成员的共性发展需求;
二是问题,结合成员单位学校特点、发现具体问题;
三是对话,牵头单位组织共同体成员展开边界客体对话,形成集体智慧;
四是实践,将共同体形成的集体智慧,应用于实践中;
五是反思,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与总结,如下图所示。
基于云桥学院共同体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
云桥学院共同体中的“互联网+新同学”的运行机制,是将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与教学经验丰富的农村教师,组成优势互补的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协作学习环境,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新同学”运行机制
宋鹏是山东省曲阜市王庄镇辛庄小学的一名教师,2018年初,他开始参加云桥学院共同体项目。通过学习《小学STEM课程培训》后,2018年9月就组建了学校的STEM社团,并在12月的全市创客节比赛中获得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
“在云桥学院共同体中的‘互联网+新同学’的运行机制下,首师大的师范生助教老师们跟教学一线的农村教师,组成了优势互补的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协作学习。”
在宋鹏看来,平台课程内容精炼,十分适合碎片化学习,定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一直给予老师们兴奋感和新鲜感,拉近了天南海北的老师们之间的距离,超越年龄,跨越空间,让人有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云桥学院共同体开题会
在云桥学院共同体项目中,师范生作为农村教师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同学,其主要角色和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微课制作、课程上传等;
第二,网络课程的共学者:与农村教师一起学习课程内容、参与课程讨论、提交课程作业、进行同伴互评;
第三,农村教师的助学者:如协助报名、技术答疑等;
第四,课程数据的分析者:与导师团队共同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
“回想参与云桥学院共同体的项目,我觉得自己在师范生专业素养、工作能力、职业认同等方面有了有很大的收获和成长。”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邓路遥是一名师范生,在参与云桥学院共同体项目过程中,主要承担了网络课程制作与课程助教答疑的工作,她表示,想要完成网络课程制作、解答农村教师们的问题,首先要学习并熟知该部分内容。这让她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工具技能,提升了作为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云桥学院共同体中期调研会
牵手“云端”,架起沟通桥梁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参与培训机会不是很多,校内集体教研氛围不很理想,专业发展机会受限;师范生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但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现状等了解不够充分,仅靠传统方式课堂教学与本地实习很难解决。
如今,教育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已经在城市课堂上普及的教学软件,农村教师却闻所未闻。
“不可否认,师资培训一直是农村小学发展最捉襟见肘的短板,资源、氛围、平台是我们一直倍受困扰的三个问题,而云桥学院的课程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去尝试解决农村师资培训的问题。”
宋鹏表示,共同体项目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在线课程、手机APP等多元平台满足老师们的学习需求,评价方式多样,老师们的作业互评形式新颖、公平公开,实现学习者、评价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每周课程总结,都对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起到了很好的鼓励、督促作用。
云桥学院共同体访校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是招不来、留不住年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有劲没处使”,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渠道传授给年轻教师。云桥学院项目弥补了学校学习实践不足的问题,让师范生能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和一线农村教师的交流,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一线教学的现实状况,学到了一线教师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弥补了我们师范生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
在邓路遥看来,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让她结识到了更多的教师同行,认识了非常风趣幽默又好学的农村教师,虽然这些教师之中有些人技术基础薄弱,或者有许多繁杂事务亟待处理,但是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使其备受感染。
云桥学院共同体访校
形成合力,构建“三度互促”课程体系
云桥学院共同体构建的“三度互促”课程体系,是将在线、移动、面授等不同学习环境形成合力,建立起多种环境优势互补的渠道,构建起广度、深度和精度“三度互促”课程体系。
云桥学院共同体访校
01.在线培训搭“广度”
网络课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性强、便于参与、利于复用等特点。通过基于网络的通识性和普及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达成教师教育的“广度”。
02.移动社区挖“深度”
移动社区具有目标群体人数有限、即时交流反馈、能针对特定话题深入交流等特点。此时,教师已经完成了在线培训的通识教育,对于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已经有了储备和初步尝试,在生成内容的过程中遇到了需要即时解决的问题,或者希望能够深入探讨的话题,可以通过移动社交群体实现有深度的专业成长,达成教师教育的“深度”。
03.面授培训雕“精度”
此处的面授培训主要指小规模、个性化的面授培训,是为已经完成前两个学习阶段的农村教师提供既有理论高度,同时提供个性化分析的精准教学、精确服务的面授培训,达成教师教育的“精度”。
云桥学院共同体结题答辩
一年时间,飞逝而过。云桥学院共同体所有参与单位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初步总结出基于云桥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形成了“互联网+新同学”运行机制,构建了“三度互促”课程体系。
未来,云桥学院将会一直前行,深化成果与应用,为更多的农村教师和高校师范生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相关链接:
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在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下,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2018年度项目聚焦在同步/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及翻转课堂三类信息化教学模式上,形成了一批成熟度高、可借鉴、可推广的,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新模式。
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申报的“云桥学院共同体项目”为名校网络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共同体项目。
作者:中央电教馆
责编:项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