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表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第一步,它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我国十分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长远地看,一个创新型国家,不仅要有能力解决本国的问题,而且应该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在我们所理解的科学、科学家和科学精神中,基础研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研究所针对的问题主要是那些没有现成管案可寻、对人类智慧形成挑战的问题,研究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和新的科学问题。在这种研究过程中,科学工作者被培养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人,通过他们科学精神逐渐向社会传播并影响整个社会。由于科学家是以产生新的知识为己任,因此他们工作的优劣就是以创新性的大小来衡量的。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个行业,都依赖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积累,而基础研究工作则不断地经这个知识体系注入新的内容,因而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知识源泉。当然,知识的应用是有先后的,有些新知识很快就可以被应用,另一些知识从产生到应用则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社会的今后发展提供了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知识的使用是与人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的,而科学工作在产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因此,科学,以基础研究为代表,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特性。
(2)科技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驱动力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缺乏科技创新的时代,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渴望只能是以想象的方式来表达,无法在经济意义上表现为需求。但是,科技创新则可以使人们看到许多新产品、新行业的诞生,例如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引起的信息产业需求和由于生物技术而带来的新药、新医疗方法的需求。从经济价值上来说,这些新的社会需求有着更大的潜力;传统的行业,由于技术的日益公开和陈旧,其发展空间经常被新兴产业所取代。科技产生的新需求往往成为引领整个社会需求的主导力量。
(3)科技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的压力巨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依靠现有的办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空间尺度和严重性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世界范围内,这些问题也将很快成为严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技术,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此外,我国科技的发展对于打破国际垄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海洋科技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
从基础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新技术等方面出发。海洋科技创新可以包含许多具体内容,例如:
(1)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科学也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是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形成演化特征和行为。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建立长时间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深入了解地球系统淡化的过程和机制,并最终实现系统演化的大型数值模拟体系。在这个柜架下,海洋系统的观测、海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和机制的确定、以及模型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要建立海一气关系、海陆关系以及海洋与其底部固体边界这间的关系。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今后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宇宙其他显体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2)海洋资源的开发。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在陆地资源日益衰竭的今天,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紧迫而重要。但是,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要想开发利用则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勘探、海底采矿技术、资源的处理(如海水淡化等)程序。为此需要发展各种新技术。可以预见,今后海洋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能源、水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
(3)海洋与海岸还环境保护。随着我国进一步发展,对海洋的依存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在海岸带,大片的土地被围垦为陆地,用以发展工业和农业。海岸带的城市群和密集的人口需要近海水域提供更多的水产品,包括捕捞的和人工养殖的产品。临海区域的工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大型港口的支持,上海港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然而对于我国的运输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海水将被大量用来生产淡水和浇灌作物。沿海地区的许多湿地则会被建成湿地公园,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旅游业。所有的这一些都会给本来已经很脆弱的近海环境和生态带来新的问题。而现代海洋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建立相关的技术,使环境的承载力与新的发展模式相似应,这样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方面,海洋科技是大有可为的。对于创新型国家而言,海洋科技的发展可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从海洋获得资源和环境的支撑,从而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程序甚至可以看成是创新型国家的标志。
三、我国海洋科技和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在人数上较大的海洋科技队伍。在海洋考察船和其他装备上也有极大的改善。如今,我国可以组织大洋和极地考察,进行陆架和边缘海的矿产资源勘探,每年还有大量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中,海洋科技的硬件条件基本上是具备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多所专门的大专院校进行海洋人才的培养。目前建立海洋科技学科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海洋科技教育也是较为兴旺的。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与其他领域相比,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显得更大。具体表现为:
(1)基础研究的水平相对较低。作为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海洋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关于区域特征的刻画,其目的积累基础数据;二是进行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以弄清海洋环境的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第三是进行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在这三个方面,我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巨大影响力的论文不多,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的更少。多数论文所根据的数据量太少而且质量较低,分析的结果也不能充分展示,因此长期以来从论文和报告中积累的数据、资料很少。在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研究的深入程度很有限,许多论文结论下得很大但依据很不充分,缺乏说服力。在方法和技术领域更是外国人的天下,新发展的分析方法、新研制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来自国外,这种状况是不可能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的。
(2)研究与调查脱节,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不配套。在我国,从事海洋科技的部门有多个,如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协调,使得海上调查与研究工作发生了明显的脱节现象。国家海洋局和国土资源部承担了主要的海上调查任务。但研究力量不足,因而对日积月累形成的海量数据和样品无法进行充分的分析,也就是说,经常出现调查任务结束,数据和样品进库,下一轮调查又开始这样的状况。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强。但从调查部门获得数据和样品的渠道不够畅通。自己的数据采集能力又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研究的深入造成了很大障碍。
这种研究与调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由于缺乏第一手的数据、样品,研究单位的原创性很难提高;脱离了应用的研究,其学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对于调查单位来说,躺在库里睡大觉的数据和样品,其客观效果与根本没有采集是一样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调查工作不需要与研究相结合,因此调查工作中对保持和提高数据质量的要求就可能无法保证。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还要有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一条龙作业,而目前的现状是不能达到这项要求的。
(3)海洋科技队伍的人才培养缺乏保障。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高等院校录取学生时是让顶尖大学、重点大学、普通高校等依级别先后进行,这样就使得高分的考生首先被顶尖大学录取,尽管其中的一些学生在专业上并不合适。与海洋科技有关的多数院校没有优先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就形成了海洋科技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尖锐矛盾:海洋科技由于其尖端、高新科技的特点,需要一大批顶尖人才,但进入顶尖大学的学生由于学校结构和环境心理因素等原因而很少进入海洋领域,而专门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大学又在生源上吃了亏,最终的结果是人才的极度缺乏。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今后海洋科技的人才会更加缺乏,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能整体发展。
四、对海洋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了圆满完成“十一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任务,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对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应该针对本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在这个方面,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基础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和体现。为了促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与此相应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的建立在数字统计基础上的评价体系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管理是需定量化、数字化的,这本身没有错。但是,用什么数字来考核,却有是否科学、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切合实际的问题。例如,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就有如何科学化的问题。一篇海洋论文的论文与一篇实验物理领域的论文是否可以直接对比?答案是否定的。它们的篇幅不同,付出的劳动量不同,投入的成本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就是在海洋科学风部两篇论文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只是不如海洋科学和物理科学之间那样明显而已。SCI刊物的影响因子也是如此:一份每年发表3000篇论文、每篇论文的篇幅为1~2页的刊物与一份每年发表120篇论文、每篇论文的篇幅为20~50页的刊物,其影响因子是不可对比的。因此,必须构造出适合于海洋科学特点的、标准化的定量评价体系,这样也能对基础研究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除量化指标外,对论文的内涵进行评价也应该成为评价与考核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者个人的考核尤其是如此。数字化的考核对一个单位可能是合适的,但对个人而言,论文的质量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其内涵包括科学问题的新颖性、是否使用了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展示方式、数据质量、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原有理论的改进等方面。
(2)提高数据和样品采集能力,促进设备和样品共享。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管理体制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往往产生数据共享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十一五”期间各涉海单位能够显著提高数据和样品采集能力,则将使数据的拥有者不再处于一种“奇货可居”的状态,在社会的压力下他们将非常愿意甚至希望别人使用他们的数据。在这个方面,不仅要引进一些仪器设备,而且也要自行研制一批重要的设备。在设备共享方面问题更多一些,如国家公用考察船制度的建立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但至今成效甚少。对于海洋科技的发展,这一步是迟早要迈出去的,应该继续探讨“公用考察船”制度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使之早日实现。在更深的层面上,国家应打通各涉海部门之间的联络渠道,使部门利益不再妨碍海洋科技的一体化发展。上述目标的达成需要艰苦的工作,但是,只要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认识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路子更宽、规模更大。从教育目的本身来看,海洋科学和技术就是很有意义的,在西方国家,选读海洋的本科生很大,尽管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毕业之后并不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在我国的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为了培养海洋科技创新所需的后备人才,应鼓励顶尖和知名大学创建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院系。在目前状况下,许多过去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日益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且其中的海洋科学院系的优秀生源已经远不够满足需求。针对这个问题,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另建立有关的院系,可以保证海洋科技后备人才队伍的规模的质量。
(4)在提高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将大幅度上升,这体现了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要使增加投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改进经费管理,尤其是针对经费流失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管理,则会出现经费流失率上升的问题,其原因既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也有受资助者的放松自律。经费流失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应在管理过程中对症下药,逐一堵塞流失的渠道,这样也能保证经费最后落实到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从而激发出他们积极性,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做出原创性强的科技成果。
(答《海洋世界》杂志社屠强先生)
高抒博客:http://blog.edu.cn/user5/282892/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