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才子孔融10岁时,在一个场合中,因聪慧过人,受人赞赏。 一人见他小,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答之:“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弄得此人很尴尬。 了了,在这里指明白、聪明。
后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被用来指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聪明有成就。
作为一名“小时略了了,大非常不佳”的当事者,很想从自己的角度回答一下。
由于4岁开始读书,后又因为机缘跳级。导致比同班同学普遍小3岁。因此,从小收获的就是全面的赞誉和耀人光环,亲戚、邻居、街坊口口相传,读高中的第一天,开水房的大叔就认出了这个“神童”。所谓“一美遮百丑”,我的孤僻性格、好强个性及口无遮拦的缺点,完全被“那么小就读书”的光环所掩盖。就这样一直读书,“神童”的帽子也一直持续到工作岗位。
我非常感激和佩服我的父亲,他和母亲是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懒惰、骄傲等一系列缺点,一直以低调、严苛的态度警醒我保持冷静。也许正是父亲的科学教育,才没走向“药家鑫”吧。
尽管如此,一个儿童很难在如此多赞誉面前保持冷静。我的成绩其实并非顶尖,一直处于中上阶层。但是,心高气傲、不容质疑、浮躁偏执的恶劣品性也在赞誉中逐渐浸入身体,因此,无论是初高中、大学,我都是个很不适合相处,毫无趣味的人,体育运动被排挤(一直比别人矮小和晚熟),人际交往有问题(无论男女同学都把我当个小孩子),不仅身体没得到良好发育,同学关系也不太融洽。直到工作后,在职场上遭遇挫折,才慢慢的学会适应环境,保持低调。
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可以从“才气”和“才华”来解读。小时候没有积累和雕琢,大家比较的是灵气、天赋,那些敏锐、天资聪颖的孩子很容易脱颖而出,广获赞誉,然而,这种“才气”仅仅是一个条件,要获得“才华”,还必须大量的学习、吸收、聆听、总结,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现实生活的磨砺,才能得到大智慧,实现所追求的理想。先天取得“才气”非常容易,基因组合时运气略好一点即可,然而,要实现“才华”却需要更漫长、更严苛的训练和隐忍,这却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因此,无论“小时了不了”,大时能“佳”的人本身就极少。
其实无论了不了,家长和孩子都应抱持一颗平常心,这只是命运赋予的一项特质,你可以用这项特质争取成功,但是没有后天的刻苦,略好于普通人的特质也将完全被浪费。经历了人生的一些事情,我逐渐明白,“小时了了”并不算什么,不应被赞誉迷惑,“泯于众人”也不可怕,沉默、坚持的做自己的事,那才是收获最佳的人生。
顺便说,现在如果酒桌、宴席或是闲谈中,提起我是“神童”,一般会收获我的冷漠,顶多冒出一句:“不是神头就好。”如果都成了中年人,还为儿时靠基因得来的虚荣沾沾自喜,那简直是人生的耻辱和悲哀。
共勉。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到《伤仲永》。
小时候的“了了”往往是先天的灵光闪烁,它与阅历、积淀、知识、环境都无关,只关乎主观层面上的领悟力与敏锐度。但等到大了,人的综合性变强,所谓“佳”,既需要后天的积累,也需要日常的机缘,一旦扯上了客观条件,成就一个人的“佳”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再者,小时的“了了”与大时的“佳”严格说来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评判标准。“了了”是小聪明,“佳”却可能是大智慧。
关注神童>>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 相关评论>>教育观察:从未经受挫折的神童很危险 各方观点>>观点:不是神童出了错 而是社会生了病 >>观点:慎言“张炘炀被父母毁了” >>神童教育反思:警惕培养“长短腿”孩子 >>16岁北航少年博士将至少延期一年毕业
文章来源>>博文:为什么会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