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
李志义 朱 泓 刘志军
摘 要:审核范围是审核评估的核心,合理设计和正确理解审核范围对做好审核评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审核评估范围的结构:从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三个层面,分析了审核范围的结构层次;着重讨论了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要素与要点之间,项目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要点与引导性问题之间,相互存在的内在联系。然后,针对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等6个审核项目所包含的24个审核要素,诸一做了内涵释义和要求探析。
关键词:审核范围;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
根据教育部9号文件精神,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采取审核模式对院校本科教学进行评估,在我国尚无先例。审核评估与上轮采用分等模式的水平评估有很大区别。审核评估不设指标体系,只规定一个审核范围。审核范围只给出审核评估的主要内容,对标准与指标不作统一规定。审核评估就是在审核范围内,依据学校自设的目标与标准进行评估。显然,合理设计和正确理解审核范围,对审核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审核评估方案的研究,对审核范围的结构及内涵做一简要分析与说明。
一、审核范围的结构
审核范围结构包括审核范围的结构层次及其横向和纵向关系等。
1.结构层次
审核范围包括了三个层次:项目、要素和要点。其中审核项目为“6+1”个,包括6个必审项目,即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以及1个学校自选特色项目。后者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列入审核范围。每个审核项目包括若干个审核要素,每个审核要素包括若干个审核要点。例如审核项目“定位与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中心地位”3个审核要素,其中审核要素“办学定位”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2个审核要点。审核要素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课程资源及其他教学条件,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等,共24个。
2.相互关系
(1)项目之间
审核范围主要由审核项目确定,审核项目主要由审核评估目的确定。审核评估的核心是本科“教学质量”,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保障和提高质量主要取决于本科培养体系,因此,审核项目一定要与本科培养体系的要素相契合。
分析本科培养体系的要素要从分析本科培养全过程入手。ISO9000:2005对“过程”的定义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据此,我们可将本科培养全过程引申为:从新生入学到应毕业生就业的所有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培养活动。这些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线,通过培养“过程”将其从新生培养成应届毕业生,从而达到培养“目标”。为了保障培养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输入“资源”,其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资源。过程是否高效,目标能否达成,通过“管理”来保障。因此,目标、教师、资源、过程、学生和管理,是本科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显然,这与审核范围的6个项目完全契合。
虽然6个项目组成了一个紧密相关的完整系统,但从它们之间互相牵连的程度以及有利于审核考察的角度,还是可将其分成达成性、形成性和保证性三个类。达成性类包括“目标与定位”和“学生发展”两个项目,本类主要看目标与定位的符合度以及结果与目标的符合度。有人将质量定义为“目标的适恰性”(Fitness for Purpose),因此本类是对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形成性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培养过程”3个项目,本类主要看资源(包括师资)配置能否满足过程需要,以及过程能否有效利用资源。质量是过程的结果,教学质量具有依时性(例如能力)和潜在性(例如素质),可测性较差,因此需要用过程质量来推断结果质量。质量产生于过程,只要保障了过程质量,就有理由相信结果质量能够得到保障。项目“质量保障”属于保证性类,本类主要看对内能否确保能力(即确保自己具有某种能力),以及对外能否确保信任(即确保被相信自己具有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达成性能力,又包括形成性能力,即确保目标的适切性的能力以及确保过程的有效性的能力。
(2)项目、要素与要点之间
项目与要素、要素与要点之间均为上层与下层的关系,但需要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包含但不限于;自下而上,必要但不充分。例如,前述的项目“定位与目标”包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中心地位”三个要素。这个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校是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的,以及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前者关系到“定位”,后者关系到“地位”。显然,仅仅“办学定位”和“教学中心地位”是不够的,还要考察人才培养的地位以及人才培养在学校四大功能中的地位等。再如要素“办学定位”包含“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两个要点。这个要素主要考察的是办学定位如何确定和能否得到落实两个问题。同样,仅仅它所包含的这两个要点也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办学定位的确定程序、能否得到广泛认同以及规划能否得到落实等。审核范围三个层次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审核范围的考察应该从上而下进行,即要考察某一项目(要素),除了要重点考察它所包含的几个要素(要点)外,还要考察与其相关的其他方面。对于采用指标体系的水平评估正好相反,考察方式是从下而上的。也就是说,要考察某个一级(二级)指标,如果它所包含的二级(三级)指标全部满足要求,则这个一级(二级)指标就满足要求。认识审核评估与水平评估的这种区别,对正确把握审核评估非常重要。
(3)项目与要素之间
审核项目一“定位与目标”与其所包含的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前面已做了分析,不再赘述。审核项目二“教师队伍”包含“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和“教师发展与服务”4个要素,从数量、结构、水平、投入、服务等方面考察教师队伍的状况。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是:数量足、结构好、水平高、肯投入和能持续发展等。审核项目三“教学资源”包含“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等5个要素,从经费、硬件、软件及外部资源4方面考察资源状况。除了师资外,经费是第一资源。软件即为常说的“三基本”,即专业、课程和教材。审核项目四“培养过程”包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教学改革”4个要素,从课内(理论、实践)和课外两方面考察培养状况。教学改革应该体现于培养全过程。审核项目五“学生发展”包含“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和“就业与发展”4个要素,从入口、在学和出口三方面考察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入口既是培养质量的起点,又是学校声誉的窗口;出口既是培养质量的体现,又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支持(Student Support)和学习产生(Learning Outcome)是目前教学评估的两个重点,体现了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生的转变、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以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审核项目六“质量保障”包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质量改进”4个要素,主要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来考察质量保障状况。质量管理体系有两个功能:监控与改进。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经络与血脉,从质量监控获得质量信息并经加工后进行反馈,才能实现质量改进。
(4)要素之间
从评价学角度讲,评价要素相关性越小越好,以避免隐性权重叠加。现代评估理论认为,不能忽视评价要素的相关性,以避免潜在效应被忽略。对于定量评价,要素越独立越好;对于定性评价,必须考虑要素的相关性。因此,对于某一项目的评价,不只能仅限于对其所包含要素的评价,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要素;对于要素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对其所包含要点的评价,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要点。例如,考察要素“培养目标”,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包含的要点“质量标准建设”等也一并纳入考虑。定位、目标和标准之间是一种互相映证的关系:定位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标准;标准要符合目标,目标要符合定位。又如,考察要素“教学中心地位”,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教学经费”的两个要点以及要素“教师教学投入”等的相关要点也一并纳入考虑。因为,教学中心地位是理念,是文化,是行为准则,是自觉行为。再如,考察要素“教学改革”,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相关要点也一并纳入考虑。因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5)要点与引导性问题之间
如前所述,为引导深度考察,对每个审核要素设置了若干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往往与要点是重复的。例如,要素“办学定位”包含的两个要点是:“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针对该要素的引导性问题是:“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如何?”、“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程度如何?”和“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显然,就所涉及的要素而言,引导性问题很不充分。引导性问题只是示范性的,不具有限定性;而审核要点虽然不充分,但具有限定性(一般不可以删减或替换)。必须强调的是,审核评估绝不能仅限于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