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中国大学教学
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
2015-08-19  《中国大学教学》  

字体大小:

  4. 培养过程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要求(标准)和教学大纲;要积极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2)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知识是基础、思想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应用、发展和验证;思想源于思维,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品德在实践中养成,也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创新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思想、能力和品德,都离不开实践。高校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调 “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3)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加强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德育教育优势;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应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

  (4)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学校应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应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应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5. 学生发展

  (1)招收及生源情况。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2)学生指导与服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

  (3)学风与学习效果。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 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4)就业与发展。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6. 质量保障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质量监控。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3)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以及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4)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学校应针对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等,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审核评估范围规定了审核评估的“必检项目”,深刻认识其结构、关系与内涵,对正确把握审核评估至关重要。审核范围的6个审核项目作为本科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考察角度,就横向而言,可将6个审核项目分成达成性、形成性和保证性三类;就纵向而言,项目、要素和要点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包含但不限于、自下而上必要但不充分,因而对审核范围的考察应该自上而下进行。为了发挥要素的潜在效应,在考察某一项目(要素)所包含的要素(要点)时,一定要将其他项目(要素)的相关要素(要点)也一并纳入进行考察。正确把握每一个审核项目与其所包含的审核要素间的关系,对全面考察审核项目至关重要。引导性问题是示范和非限定性的,是为帮助深度考察要素而设置的,不能取代审核要点。要深刻理解每一个审核要素的内涵,这是把握审核范围的关键。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旋天颖 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
· 积极发挥教指委作用 提高化工高等教育质量
· 陈国恩: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原则之管见
· 卢晓东: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 李志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
· 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问题探讨
·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 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