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夜晚的复旦校园,逸夫科技楼的多功能会议厅里灯火通明——复旦大学辅导员培训教程中的一课《心理健康与谈心艺术》正在进行。主讲者——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协会专家张志刚以丰富生动的案例,让辅导员们感受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自2003年起,该校通过菜单式教程和学分制培训的方式,对辅导员在理念、知识和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据统计,目前上海普通高校共有辅导员2300多人,其中党员比例达88%,硕士以上学历约21%,30岁以下近40%,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工作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
取得这一成效的重要经验是,上海始终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新机制,在构建科学化模式、实行专业化培养、推动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为切实规范队伍建设,上海进一步探索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上海坚持专兼职结合,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开放度。各高校积极鼓励骨干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加入辅导员队伍,确保这支队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梯队。
同时,上海在高校辅导员建设上,还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高进”就是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明责”就是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作出规定,使其工作有章可循;“严管”就是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确定编制,统一管理;“精育”就是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优出”就是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畅通辅导员的业务发展出口。
如今,从优秀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专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塔身”、以职业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塔尖”的“金字塔形”的辅导员梯队已逐渐形成。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发《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加强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队伍的职责定位、发展方向和构架体系等作出总体规划,要求各高校要按1:12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生辅导员,规划至2007年年底,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000。
除了规范队伍建设,上海还坚持专业化培养,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不断帮助辅导员队伍坚定政治信念、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敬业精神。从2005年起,每年投入70万元用于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创建。同时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中。今年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已出资50万元重点资助10个德育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多所高校已设立了学生思政研究基金,鼓励辅导员开展德育研究。
为冲破辅导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尤其是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职业尴尬”,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学校将辅导员工作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5级岗位,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享受相同待遇,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
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对此表示认同,并告诉记者,上海正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运行机制,把辅导员队伍的评聘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评聘制度之中,还为每一位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