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博士就能“高枕无忧”?不。上海交大最近举行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定会上,专家们铁面无情,对两篇论文投了“否决票”。这就意味着,有两位博士在读生会与博士学位无缘。
向学术浮夸之风“开刀”。交大开全国高校之先河,推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八项制度”,其中最“狠”的一招是末位淘汰制。新制度实行至今,已有11位博士被“罚下场”。
交大为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及其论文的含金量,建立起“撕破面子”的监督机制,令人“眼睛一亮”。交大到底怎样“撕破面子”?新机制是否成为遏制学术浮夸的一剂“良药”?记者展开追踪……
“只奖不罚”成为历史有件事,交大的校领导“耿耿于怀”:1999年3月,全国首次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交大申报8篇论文,无一入选。
痛定思痛。学校分析原因:8篇博士学位论文,有的做得不够深入扎实,有的缺少创新思路。拓展开去,再深挖原因: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处于“只奖不罚”的状态,有的学生以为考上博士就进了“保险箱”,做学问不够勤奋;有的导师热衷到外面接课题,对学生疏于指导。博士论文整体质量堪忧!
博士学位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一块“试金石”。狠抓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交大校领导的决心更坚定了。
学校推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八项制度”:开题查新制;论文中期考核制;论文预答辩制;创新一票否决制;高水平论文发表制;优秀论文评选制;论文抽查制;学位申请末位淘汰制。
“八项制度”合成一道“高门槛”,其中有几条尤其触动人心。如,创新一票否决制,请校外10位专家评议,只要有一位提出“创新不足”,就暂缓答辩;高水平论文发表制,博士生在校期间须发表两篇以上高水平论文,其中一篇要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收录;学位申请末位淘汰制,博士学位评定前,各学院对所有博士论文进行排序,列出10%的“质次论文”,提交学校审核。由校学位委员会决定,哪些论文的作者不被授予博士学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博士生反映:“压力太大了!”导师质疑:“创新怎能靠一票否决?”有的学院领导忧虑:“选出10%质次论文供学校淘汰,那非得罪人不可。”一位家长写信给校领导,忧心忡忡:“听说学校每年都将‘淘汰’一些博士生,希望别落到我的孩子头上,孩子考进交大很不容易……”开弓没有回头箭。“八项制度”在议论声中“不打折扣地实行”。
不创新莫戴博士帽一位老教授震惊了!学校的公告栏里,公布了不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及其导师的名单,自己和学生的名字赫然在列。
“我的学生究竟‘触犯’了哪一条?是不是有专家和我过不去?”老教授找校学位委员会谈,找校领导谈,要讨个“说法”。
校学位委员会摆出“证据”:按规定,博士生在校期间须发表2篇以上高水平论文。这位学生虽交上来4篇,但都是与别人合作完成,而且与他的研究方向“不搭界”。再看他的博士论文,内容粗糙。老教授不得不承认,自己带的学生太多,有时会“放羊”,导致博士论文把关不严。
没有戴上博士帽,学生也丢面子。好在学校还给予延迟一年申请学位的机会。这位博士生毕业后,边工作边苦做学问。在半年时间里,他以第一作者身份,连续发表5篇高水平论文。半年后,当他再次向交大递交博士论文时,专家们眼睛“一亮”:思维缜密,创新“亮点”迭起。
推迟半年戴上博士帽,这位学生感慨万千:“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我会更加珍惜!”博士论文在答辩前要被学校送交校外专家评审。交大有位博士生的论文经评审后,9位专家给予“通过”,却在1位专家处“卡壳”,理由是“缺乏科研创新”。退回去,修改。第二次评审,又被这位专家“否决”,理由是“论文中只有创新的设想,但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方案”。
“创新一票否决”,校学位委员会认定:该学生不能授予博士学位。
争议四起:“一票否决算啥?难道9位专家抵不上这1位专家?”回答:“专家评审博士论文,说几句好话让人通过容易,但坚持说‘不’却很难,需要掌握相当充分的佐证材料,需要高度的责任意识,还需要一定的胆量。所以这‘否决’的一票我们更要高度重视。”求情声随后:“这个学生平时挺努力的,网开一面吧。”“他的导师马上要退休了,手下留情吧。”回答:“在评审博士论文时,只看质量不讲人情;发现‘次品’决不留情。”导师学生有了危机感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八项制度”,激发起交大博士生的“危机感”。
两个变化可见一斑:以往,在学位论文开题后,博士生们会有长长一段“假期”,学校的课程结束了,论文答辩还早,于是,有的学生在学校“晃晃悠悠”,有的则出去打工挣钱。现在呢?博士生们丝毫不敢懈怠,上图书馆翻阅参考文献的多了,与导师沟通交流更频繁了。以往,不少博士生要求提前答辩;现在,每届毕业生中总有半数以上要求延期答辩,为的是把论文做得精益求精。
越来越多的导师们也意识到:信誉是块“金字招牌”。
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许多导师自订了一套套管理办法。有的导师由于客观原因,1人要带20多个硕士、博士生,没办法“面面俱到”,怎么办?让高年级带低年级,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形成梯队式管理,导师定期抽查。有的导师给自己“加压”:每周与学生频繁碰头,了解学生看了哪些参考文献,学术研究中有何疑难问题,有何创新思路;同时指导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组织学生开学术报告会。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导师密切跟踪国际学术最新动态和科研创新思维,及时“根植”到教学中去;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内外高规格学术会议,登高望远、开拓思路。学校规定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必须2篇以上,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阮雪榆教授给学生“压担子”:起码5篇。为啥?“不进则退啊。别人发表论文多了,你的论文少了,就有可能被淘汰。”交大最新统计,“八项制度”推出后,博士生论文被SCI、EI收录的一年有300多篇,比以往增加100多篇。另悉:今年交大送交的博士论文,有3篇荣获全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