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结束的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经常参加公益劳动的青少年只有19.83%。这不仅提出了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也对我们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和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那些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求物质报酬、为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志愿服务,在一些国家已成为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广大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相比之下,我国的志愿者与人口规模相比,就显得很小了。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志愿者也仅占常住人口的2%。
我国的志愿者活动目前主要是在青年中,更主要是集中在大学生中开展。目前北京有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一方面培育了自己“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实践成才、健全人格找到了舞台。
专家们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说,当代青少年一方面接受了很多现代化观念,重视个性解放,重视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他们中不少人缺乏公众意识,对社会公益事业缺乏热情,过分自我,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而言,是很值得警惕的。
研究者指出,在当今的社会变迁中,青少年的生活状态、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必然发生强烈震撼。帮助他们学会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会分辨,学会拒绝,将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性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