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李京华江涛)“现在我们都痛感具有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太少,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风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学术环境和学术土壤的问题。”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今天举行的“基因组时代的医学”——北大论坛上说,近些年来,追求利益、特别是短期利益已发展成一股社会风气,反映到学术界来,就是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学风的抬头。
就急功近利与浮躁之学风的问题,韩启德院士归纳为五个表现:
表现之一,科研过多地与职称、津贴、地位(包括官位)直接挂钩,科研基金、奖励和论文成为显示权利与成就的标志。申请基金可以不考虑是否真的能完成,奖励可以“滚雪球”。论文可以一稿多投或一篇拆成几篇。精力都花在这些“活动”方面,怎么可能潜心研究呢?
表现之二,缺乏真正的学术批评。奖励评定、学术成果鉴定,论文审阅中不符合实际的“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等评语、结论比比皆是。实质性的批评意见很少有人敢提。权威的意见不能碰,“大菩萨”拉来当门面。
表现之三,对科学缺乏热情,缺乏奋斗精神,遇到困难与失败不能坚持。年轻学者过早地离开实验台。
表现之四,人才炒作之风日甚。单位之间互挖人才,哄抬人才价格,致使少数年轻学者,稍有成绩就待价而沽,要职称,要待遇。国外刚刚得到博士学位,不给教授职称不来。
表现之五,违背道德规范,弄虚作假,致使大家不敢相信国内刊物上的论文结果,有人干脆不看国内刊物。
韩启德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大环境问题,有政府与学校的政策导向问题,但也与学者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把科学作为自己的热爱、把科学的真善美作为自己的追求,才有产生伟大科学思想的热情和灵感。
为此,韩启德向学术界呼吁:“热爱科学,淡泊名利,追求一流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