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2日消息:学术道德建设不仅要从现象上规范,还必须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办法。日前复旦大学召开学术道德建设、纠正学术领域不正之风座谈会,校内知名学者对纠正学术不正之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与会学者们认为,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唯成果论导致了学风的浮躁。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学术界一直只重视学术成就的大小,而忽视了包括诚信在内的学术风范,而实际上对一个学者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多少、对赞扬与批评的接纳程度、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方面尤其应该包含在内。
学术不正之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界近年来评价标准失衡,造成了从事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动辄以论文发表数字等硬指标来对学术研究提要求,而忽视这些直观的数字中的质的含量,这势必引起学术风气的浮躁和夸大失实。中文系汪涌豪教授认为,学术道德规范的重点在于自律,年轻学者的心态很重要,必须懂得“做大并不是做强,做得好才是做强”。
与会的学者们还认为,在治学中过于强调对创新等的要求导致学术界片面追求新,学术研究不是“短平快”的速食产品,必须长期地埋头研究才能出成果。中文系陈思和教授提出,提倡创新固然正确,但一味地强求创新,包括对研究生论文的原创性的过分强调,势必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不能创新而尝试“假大空”的“学术风格”。人文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很难的,要求个个创新不可能,只有骗人。与会青年学者还提出,学术界急需重塑钱钟书那样的博古通今的学者形象,而不是处处求新求异的“时尚学者”的形象。虽然“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并不容易,但青年学者们仍然应该保持“能坐冷板凳,不写空文章”的志向。教授们在座谈会上还表示,复旦大学的教授们要从自己做起,首先规范学术领域的道德风气。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学者还有黄芝晓、余源培、葛剑雄、周振鹤、倪世雄、俞吾金、张薰华、张军、吴晓明、蔡达峰等教授。校党委书记秦绍德作了总结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