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举行的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透出信息:鼓励各高校邀请洋教授给学生开课。因此,大家都在翘首以盼:今年,会否有更多的洋教授出现在上海的大学生面前?但是,记者采访下来却发现,“洋教授”实在是难请。
记者日前从本市某知名高校获悉:该校原计划每年要引进50位国际知名教授来校开课,结果去年只请来10多名洋教授。该高校也算国际知名,缘何请不动开课的洋教授?
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请国际知名教授来校开讲座并不难,但是请一位外籍教授来开一门算学分的课程的确不容易。对于那些挑剔的名校来说,请洋教授是“高不成低不就”。
据了解,未能请来更多洋教授开课的原因是洋教授太难请:请个一般教授吧,好像意义不大;请一个著名洋教授,费用又实在太高———一位大牌洋教授的年薪高达数十万美元。况且,对于一些理科专家来说,他们要做实验搞项目,长期离开本土有一定难度。
“像清华大学那样,‘引进’一位著名洋教授,就目前而言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某知名高校一些老师认为:请洋教授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现象,光请来一个教授,其他“班底”不跟来就好比从深山里移来一棵树,由于失去根基加之生态变化它将无法生存———再好的洋教授也发挥不出作用。
较之请洋教授来开课,各大高校更热衷于请洋教授来开短期讲座。因为讲座是浓缩性的,一门课有精彩的部分也有干燥的内容,讲座是对精彩部分的提炼,是最生动、最吸引人的。但是,随着前来开讲座的洋教授不断增多,大学生也追求起“名牌”来:如果是一位著名洋教授,1000多人的大礼堂都挤不下听讲的学生;若是一位无名洋教授,一个小教室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