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越办越冷清
4月是很多高校的“校运会月”,可是学生对学校的运动会兴趣不大,校运会似乎越办越冷清了。有些学生本科4年下来,居然没参加过一次校运会。就读于上海一所高校的小张说:“学校要开运动会的时候,田径方面没专长的人根本不闻不问,有专长的也很少主动报名。”
“学生干部想组织个拉拉队也得求爷爷告奶奶。”做班长的小陈苦着脸说。
现在很多高校的校运会严格意义上讲只是“田径运动会”,主要是传统的跑步、投掷、跳跃等项目。“那些项目实在太乏味了。我们很多同学也喜欢运动,可我们喜欢的是趣味化、刺激的运动!”就读于安徽某高校的小郝说。北京大学体教部的一位老师说:“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很滞后,很多同学反映比赛老一套,还是按照五六十年代的模式。其实学生们喜欢运动的很多,只是校运会的形式太单一了。”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学生普遍希望对运动会的组织形式、方法与内容进行改革,如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和勇于进取、拼搏精神的综合性“拼搏型”或“竞技型”运动会;体现普及程度,人人参与的“大众型”或“娱乐型”运动会。另外,有许多学生提出了令人思考、耐人寻味的建议,如一位姓李的同学提出:“试着让学生从体育角度发现美,学会怎样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它”;一位姓周的同学则说:“太极拳、剑术等传统体育的项目,也有推广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改革。
清华:人人体验竞赛
动感十足的旋律,绚丽鲜明的色彩,清华大学篮球馆里健美操比赛的预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个刚刚结束比赛的女生脸上挂着汗珠,微笑着对笔者说:“为了比赛,我们组练了两星期了,自己选曲子,编动作,很有收获。”而在手球比赛场地,一位身材瘦小的男生第一次参加运动会,他告诉笔者:“我田径项目都很差劲,以前从未参加过运动会。上大学后我选了手球课,自己很感兴趣,系里组织手球队我就报名了。” 据清华大学体育部张威主任介绍,清华大学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从97—98学年度开始改革,从最初只有田径、群体项目和越野赛,到现在已经发展到33个项目的比赛和一些表演项目,几乎容纳了校园内能够开展的,有群众基础的所有运动项目,包括棒球、武术、健美、台球、轮滑、五子棋、桥牌等。张老师说:“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无论你有哪种体育爱好,哪种体育特长,都有用武之地。”
这一改革在同学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张威老师的估计很乐观:“清华校运会的学生参与率应该有70%!”
新尝试:依托学生社团
据笔者了解,体育类社团组织的各种比赛越来越“火”了。上海一高校的乒乓球协会组织的“新生杯乒乓球赛”就吸引了近150名学生参加,大大超出组织者的预料,他们不得不临时增加了场地、延长了比赛时间。
可以说,体育类社团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缓解了高校运动会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如北京理工大学每年都要举办“体育节”,在此期间各社团纷纷组织大学生们所喜爱的各种球赛和棋牌类大赛,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参赛。
但体育类社团的负责人也有苦衷。北京某高校乒乓球协会的小刘说:“我们组织比赛要宣传,找场地,请裁判,发奖品,都需要钱。可是学校相关部门允许组织比赛后,就几乎不能给我们什么帮助了。”
针对这种状况,北京体育学院一位研究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生说:“我觉得学校的运动会可以依托社团,在原有田径运动会以及大球项目的基础上,由学校体育教学部主办,各体育类社团承办各种其他的体育赛事。社团擅长的是组织,他们可以发动很多爱好者来参与,安排比赛的进程,这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而学校应该给予的是硬件的投入,比如场地、器械、裁判以及奖品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