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校:一块吸引人才的巨大磁铁
2002-09-11    记者 从玉华

字体大小:

  某外企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王先生离开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台已有6个年头了,最近,他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苦闷:我的终点在哪儿,我还能回到高校吗?

  可6年前,他惟一的想法是“趁着自己还有力气,逃离大学”。

  在他眼里,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学。

  感到高校变了、人才纷纷回流的还有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他说,高校正在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

  但几年前的尴尬事还历历在目:当时学生中流传着“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的说法。1996年,北大人事部给了电子系8个指标招老师,结果广告打出去好几个月,报名时只来了6个,最后留下4个。

  1997、1998连着两年,电子系都是8个指标,可就是招不满老师,没多少人愿意来。

  1999年9月,北大搞“岗位聘用制”,教师最高的收入与最低的收入拉开了17倍,最高的岗位津贴一年给到5万元。“经济杠杆”一启动,第二个月,应聘者就蜂拥而至。1999年10月,电子系来了16个应聘者。到2000年10月,达到32个,最后领导们连夜开会决定怎样取舍,因为个个都很优秀。

  去年,电子系招聘已经结束了,又来了一个更优秀的应聘者。最后系书记找到人事部,说是来“讨债”的,要求人事部把他们前几年没用完的指标“还”回来,最后学校破格留下了这个应聘者。

  竞争更激烈的是化学院,连着几年,院里只有5到8个进人指标,结果报名的高达100多个,因而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材料一个比一个厚。面对这么多精英,留谁舍谁成了院领导们最头痛的事。“海归派”、“两栖人”回流高校的现象这两年也很突出,占到了北大教师总数的1/3。

  除了人才回流,留校也成了毕业生们的第一选择。

  人事部干事小张是周部长手下的“兵”,做着办公室最普通的工作,谁也想不到,他竟是北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以前留个学生真难,大家都争着往外飞,甚至一些高校在保送研究生时,私下与学生签留校的协议,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周部长说。

  为什么会出现人才回流?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的崔老师说,说到底是待遇高了,干事业的空间大了。

  崔老师指着电脑的工资表告诉记者,这几年大学教师待遇有大幅提高,而且档次拉得很开,不再是以前的大锅饭了。最高的月薪6000元,最低的400元。

  她解释,每个系情况不同,文史哲相对较差,经济、法律、信息等热门的专业收入就高。“当大学老师,社会地位高,而且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在罐子里过活了,交际半径也不像以前那么短。”一位师范院校的人事处处长说。

  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说,如今,北大优秀人才的报酬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了。但他表示,待遇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还有干事业的空间,有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他说,1999年,国家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包括给北大清华连续3年共投资18个亿,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政策一出,在高校中就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人们都嗅到了“教育的春天”的气息。北大人也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好日子”。以前,北大每年只有1.3亿元,分到各个系的科研经费很少,而如今经费大大增加,在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梯队骨干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有新政策出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高校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使得北大的教授越来越年轻化,北大校本部,教授的平均年龄52.6岁,45岁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总数的28%,45岁以下的教师占63.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超过50%。

  在北大,半夜两点去看,还有很多试验室灯火通明。化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年的时间里,每周工作91小时;生命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30多天里,仅一个晚上没到实验室。他们自己的说法是“我每天有25个小时”。大家都在努力工作,这个磁场也就越来越有吸引力。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另外一些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前副院长彭剑锋分析说,前几年,一些高校老师下海,自己创业,一个点子、两套方案都能换钱,而如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社会,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留给个人单打独斗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个人创业成功几率的下降也是人才回流的一个原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尝试走近学生家庭
· 高校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成功之路
· 上海首次举行高校生命科学传播联合活动
· 广东高校出现人才高价争夺战
· 一些知名企业提前在福州高校争夺人才
· 中国高校采取举措应对"入世"
· 高校学子直面入世谈感受
· 哲学漫画走进山西高校
· 高校饭菜浪费何时了
· 高校举反对牌对安全套说“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