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2003届北京地区(医药、文教及工业园区)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北京物资学院9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小陈在人群中挤了两个小时,才投出两份简历。这位北京的女生坦言:“工作太难找了。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兴专业,求职中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市场中没有我们适合的特色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会,我只能打擦边球,命中率肯定低了!”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了不少新专业。像小陈这样,怀揣北京户口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记者在招聘会现场遇到了不止一位。他们无一例外,学的都是新专业,当年进校时分数很高,却不曾想4年后会遭遇如今的尴尬。
从去年11月开始,北京先后举办了电子信息类、建筑类、师范类等多场大型招聘会,然而这些大型招聘会主要是为高校人数最多的传统专业毕业生服务的。以本次医药、文教类招聘会为例,区别于传统专业的“其他专业”的需求人数仅占总量的2%。“除了专业学习外,我们还辅修了经济、法律方面的课程,我们的优势在于可塑性强,是复合型的农业新型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大四学生巴格那对自身素质非常自信,然而招聘会上没有农业人才就业岗位的需求,让他非常困惑。
巴格那对记者说,自己的专业是农大新开设的,他们班里90多人,除了委培生有工作外,其他学生签约率较低。他们掌握的就业信息的渠道太有限了。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年级的北京姑娘小张告诉记者,她们班有30多人,现在找到工作的不到1/10。当年以为就业时,新专业肯定比传统专业有优势,没想到情况正好相反,新专业连配套的招聘会都没有。酒香也怕巷子深,同学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畅通的就业渠道,让特色专业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