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主动退学率攀升的同时,各界人士也在反思其背后暴露出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
苏杨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无用且陈旧的教学内容,不公正的学校管理模式,让他觉得待在学校里毫无价值。
他问,文凭到底值几个钱?“参加招聘的企业不会问你功课考了多少分,而是直接给你个东西,看你能不能做出来。学校却老开些没有用的课程”。
还让苏杨失望的还有:学生无偿献血按理说学校会有补贴,但是学校没发;安排课程表时,经常出现必修课和选修课冲突,但教务处不予调换,结果交了选修课的钱既修不到学分,也不退钱,下学期还得重选重交钱……
周家亮也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老师讲课的内容、方式,他都不满意,觉得太照本宣科,内容与实际情况又丝毫挂不上钩。他对学校的管理也有看法:“学校经营食堂等商业机构,就限制学生进入附近的商业街,这非常令人愤慨。”
一个网名叫“任天寂”的学生,在黑龙江某高校读大三时退学。他在网上写下了《中国教育万言书》,并注明是“一个退学大学生的自白”,他认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学校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他觉得,与其在学校受折磨混张文凭,不如自己退学开辟一条自由读书的道路。
在一些退学者眼中,目前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非常不成比例。一名退学者就表示,大学4年下来,学费、书费、路费、生活费加起来,起码也要5万元人民币,而毕业以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2006年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就表示,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在退学者看来,既然读了大学也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还白白花费那么多父母的钱,还不如不读。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高校教育不能最终给大学生一个满意的“产出”,确实是一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有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能力。能力的不足加上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空前增多,就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熊丙奇教授提出,目前的高校教育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大规模扩招不仅使生源质量把关不严,也使教学力量的提高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第二,高校办学理念以及对大学功能定位不准确。高校应具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教学理应排在第一位,但现在高校不把精力重点放在教学,而更多致力于科研,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自主办学不落实,使学校培养不出自己想要的学生。按《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定等都应由高校自主决定,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并没有自主权。同时,高校教育资源垄断,高校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育质量难以向前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