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夏自强
夏自强,1929年出生,安徽人,研究员。1951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曾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副教务长;1982年调入教育部高教一司任副司长、司长;1994年离休。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
点睛语录
建设重点学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设重点学科提出的原因在于资源有限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以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就是过分强调“重点”,追求“高、精、尖”,而忽视其他,形成了一时追逐的风尚。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是一个大的整体的概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重点,无视其他。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别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夏自强
凡是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学科,都应该恢复起来,把过去那种偏见纠正过来,重要的是让这些学科在中国这块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同时,对原来就有的基础学科也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当时提出了三个任务,一要尽快以最大的力量发展应用学科、紧缺学科;二要填补空白学科;三就是巩固和提高基础学科。
…………………………夏自强
学科之间的结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情况,先把这些紧缺的学科扶持起来,再对这些学科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需要、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
…………………………夏自强
当时有两个很大的调整,一个就是改革部门所有制,另外一个就是改变为岗位服务的专业,把专业设置变得更加通用。从学科发展来讲,专业设置可以更加宽广,不要那么局限,不要把人都局限在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岗位上。因此,还是要以学科为主来建设专业,这个时候经过较大的调整,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目录,以便培养政治强、基础好、知识面宽、更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当然,对专业口径不要限制过死,要宽窄并举,从实际出发。总的来讲,在本科阶段,还是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宜。
…………………………夏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