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就是要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也强调:“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主要建设内容。
我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深入实践、接触社会、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评价相衔接的训练体系和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知识应用处于知识链条终端,是知识学习的目的,也是知识价值的现实转化;知识创新处于知识链条顶端,是知识系统再生产实和螺旋式发展的新起点。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知识的人,更要培养能够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人。教育不仅是知识学习和传递的过程,更是学会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创新创业能力本质上是大学生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在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中处于统摄和综合其他诸元素的核心地位。因此,我校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带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1.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是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催化剂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兴趣淡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薄弱、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我校将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促进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催化剂,要求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作驱动,以知识创新应用为核心,自主开展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社会调研和创业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创新创业训练更加强调个性潜质和创新兴趣,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与主体需求,更加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加利于知识融合和主体觉悟,更加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牵引器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为中心,注重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它的实施对于纠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偏重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内容抽象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评价体系片面”等缺陷,促进第一、二课堂结合,推广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推进校内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二、科学设计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
(一)顶层设计思路
我校以“培养和造就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财经高端人才”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格”为主线,以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以创新创业机制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基金为保障,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深入实践、接触社会、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全员推动、全程培养、分类实施、全面保障的训练体系
1.坚持创新创业训练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财经创业园、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开发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融智创新俱乐部、“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形成了全员参与、合力推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的良好局面。
2.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辟本科创新教育实验区,开办“创业先锋班”,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多维能力拓展创新创业学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讲座、基地等四个相互衔接的平台,开设“模拟投资银行”、“创业学”等课程模块,组织“诺贝尔奖得主论坛”、“部长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学术讲座,实施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举办”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等学术交流,分类实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
4.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和创业教育基金,完善创新创业训练激励保障机制,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企业访学、国际合作提高创新创业导师水平,利用财经创业园转化大学生知识创新成果,全方位保障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