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个人口大国之一的巴西,同样面临人口多、底子薄的问题。巴西教育的发展凸显了政府的决心与意愿,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3%,在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平等入学机会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网站
近年来,巴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及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努力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全民教育目标。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巴西近期的教育政策令人关注。
立法保证教育投入
巴西的教育制度包括:2至3年的学前教育,8年初等义务教育,3至4年中等教育,4至6年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限制着巴西的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投资增长缓慢且结构不合理,偏重高等教育而基础教育经费薄弱,从而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复读率和辍学率高一直是困扰巴西初等教育的严重问题。巴西学生平均要用11.2年的时间来完成本应8年完成的义务教育。
巴西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差距较大。巴西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均提供免费教育。私立学校收取学费,但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公立学校。富裕家庭的子女往往进入私立中小学就读,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通常进入免费的公立中小学。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公立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条件都好于私立大学。虽然公立大学提供免费教育,但由于有入学考试的选拔,生源大多是中小学阶段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富裕家庭子女,而从公立学校毕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因缺乏竞争力而很难进入公立大学。国家投入大量公共资金的公立高等教育资源就这样较多地被富家子女占有,导致了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近些年来,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针对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巴西已将教育投入写入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将其预算的18%用于教育支出,州和市政府应拿出不低于20%和25%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教育,同时联邦教育经费的30%、州和市教育经费的60%应用于初等义务教育。巴西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3%,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多项政策促进教育均衡
为了促进平等,弥合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在教育上的差距,巴西曾制定“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特别关注学前教育,以期保护宪法所赋予儿童的权利。2001年,巴西通过了“国家教育计划”,提出本世纪前10年要达到的目标:提高全体人口的教育水平,改善各级教育的质量,减少社会及地区间的不平等现象,使公立教育的管理更加民主化,建立起明确的教育秩序,保障所有7-14岁儿童都能接受8年义务教育,保障所有未能在适当年龄入学或未能完成义务教育的人都能接受初等教育,扩大各级教育的范围,包括早期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承认教师的价值,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和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加强管理和改善教学的工具。
2007年,巴西前总统卢拉签署了新的 “国家教育发展计划”,试图回应巴西教育面临的挑战,减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在基础教育方面,该计划一方面确定了教师最低工资及教师培训计划。同时,在教育财政上进行改革,基础教育经费拨款系数不仅按照学校的阶段和形式,还要根据学时的扩展进行计算,全日制学校每名注册学生经费将比其他学校高出25%,与政府部门相联系的幼儿教育中心也将被纳入拨款范围,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支持。
巴西政府还成立了“基础教育发展及教学促进基金会”,专门负责基础教育的政府资金的分配与使用,协助州和市政府按照各自地区的学生数量来重新分配基金拨款。作为减少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不平等现象的机制,该基金会将保证每个学生得到最低限度的经费拨款,以提升公共基金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基金会至少拿出60%的经费用于教师的薪酬,并激励更多针对教师培训的投资。该基金会根据实际注册的学生数量来决定联邦拨给州和市的教育拨款标准,这项措施推动了初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促使学校努力确保学龄儿童都到学校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