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只学英语、语文,不学数学;初中就开设选修课,并且一开就是70多门。昨天上午,“2005名师名校长论坛”拉下帷幕,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作了压轴演讲,他在该学院附校进行的一系列大胆课程改革在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张人利认为,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升学率,不应该回避,也不能回避,但不能以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损害学生心理健康、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基于这一理念,“绿色”的内涵就是:“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升学率的本身,还应该关注学生原有基础的目标要求,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关注取得学业成绩与升学率的过程;关注与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学生课业负担、学习兴趣、睡眠、课外活动、家教等。”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张人利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作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如在小学一年级学生课程中,没有数学,只有英语和语文,“小学生逻辑推理差,记忆和语言能力强,学校必须承认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差异,我们就把涉及形象思维的课程往下移,在低年级加强语文、英语的学习,把逻辑思维的课程往上移,二年级以后再开设数学课,平时的数学活动课足够了。”
又如国内一般初二学物理、初三学化学,理由是“物理内容多,先学起来”,而国外恰恰相反“化学容易,先学”。张人利说,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更大,学校就在初中大量开设选修课,从初一到初三共70多门,学得好的拓宽知识,学不好的就补课。
他说,不光课程,教学也要注意有效性,“有些课堂提问看上去热闹,其实是无效的,如果一个问题90%的小学生都举手,问这个问题就是在做无效功,因为不问也知道,这样一星期下来,往往80%都是无效提问。”
他还认为,“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年龄阶段学习同一门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效率高,有的效率低,就需要因人而异。像初三年级,有20%—30%的学生下午2:45放学,因为这批都是尖子生,回家了照样会学好,其余学生分4:15、5:30两批放学,他们可以根据各自差异进行补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