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主题为“生命如火,民族是魂”的常态课交流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市育才中学举行。常态课的聚焦点就是教师如何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将“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两个纲要的精髓运用自如。连月来,这样的德育教学交流活动在上海的一个个区县、一所所学校蓬勃展开。闸北区的特级教师说课评课、浦东新区的百节德育渗透优质课巡展、青浦区的学科教师备课指导等一系列极富特色的活动都在破解同一个命题——“德育如何在学科中渗透”。
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告诉记者,“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突破的两个关键点,上海推进“两纲”不是一门课,而是门门课;不是一个人,而是每个人;不在于形式,而注重日常。
厘清一个目标:培养什么人
2004年中央下发8号文件不久,“究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摆在了每位上海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为了回答好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调研,然而结果并不容乐观:能准确说出“四大发明”的高中生只有一半;课外阅读以日产动漫和侦探小说为主;虽然爱国主义精神强烈,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较弱。调研发现,上海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等现象。上海教育界得出结论,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的态度应成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突破点。
去年春,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召开,《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与《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出台。“两纲”不是宏观的政策条款,而是指导性极强的操作手册。它将德育作为完整体系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紧密相连,对接课改、主攻课堂,促使德育成为上海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一个重点:怎样培养人
随着“两纲”的推出,上海教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德育突围需要目标明确,而作为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是最为核心的环节。
大半年过去了,现在的课堂啥模样?记者在尚文中学看到,学校发动所有教研组、备课组花费半年时间,按年级编制了二期课改新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如在初一数学的轴对称图形中,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汉字的对称,自然贴切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在数学、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注重“理性”与情感的交互发展;在艺术、体育学科教学中,从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出发促发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从中学到小学,记者发现,尽管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德育突出学科作用、突出学生体验的主导思想却非常明确。
在突出学科作用上,上海的学校已将“两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既注重了政治品德课的主导作用,也发挥着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各门学科的优势,还挖掘出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内涵,并分层次、有重点地自然渗透。
在突出学生体验上,中小学校都注重“两纲”与实践的结合,把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同时重视抓住民族节庆教育、礼仪教育和学生社团的契机开展教育活动。
抓准一个关键:谁来培养人
在实践“两纲”的过程中,上海教师呈现出三大明显特点:其一是强化育人意识,让任何学科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并赋予知识以意义、以灵魂。其二是促进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重点突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课堂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三是促进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向专业化发展。
许多教师反映,“两纲”的出台并没有加重教师的负担,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数学课,只是使课程内涵更为厚实,教师更能发挥学科教学的多种功能,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心灵工程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告诉记者,在课堂主阵地奏响德育主旋律,这对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各门学科都有推进“两纲”的丰富资源,关键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头。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正在建设10个由德育名师领衔主持的“上海市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从2005年至2007年三年内,在班主任实践和理论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研究、学科德育和研究、德育管理和研究等四个方向上,选拔300名中青年教师进入“基地”,将其培养成为既拥有先进师德观念,又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良好专业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并从中再重点培养100名具有很强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新一代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