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1月1日电(记者茆琛)9月28日同学们冒雨送我离开葸坪小学的时候,我并未意识到在葸坪村的蹲点支教采访正成为葸坪小学甚至整个村庄变化的契机,直到3个月后我重返葸坪。
12月28日,早晨9点,越野车驶出城市的刹那,支教前紧张、兴奋的熟悉感觉一下子人身体里弥漫开来。
山路十八盘,每一盘都弯在我记忆里。
与三个月前不同的是,此次我和同事带去了新华社部分编辑记者的捐款。从《第一笔捐款》中退休教师的200元现金,一个作文教材,到12月上旬深圳公路局城建分局局长贾华才送来的6万元捐款和“教学三仪”,辍学的陈晓军上学了,王爱有人资助了……关心葸坪小学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为每一个细节激动着,想快点赶到葸坪的心情也越来越急切,葸坪小学校长李刚已经连续三次电话问我们在哪里,快到了没有。
汽车停在坡前的打谷场上,我推开车门跳下来,一眼就看到和我朝夕相处18天的代课教师宗晓红。一句“你们回来了!”勾起我所有的记忆。
刚坐下,校长李刚就递上厚厚一叠信。“全国十三个省、市、区都有热心人给我们来信。”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有信里夹寄现金的,有要求学校挑选贫困生打算长期救助的,也有自愿到葸坪小学支教的”。
“学校已经收到近7万元捐款了”。李校长说。
寄到代课教师名下的捐款都被教师原封不动交给学校。
坐在小凳上的教师轻描淡写地说:“让学生用,我们挣钱呢。”
得知有6万元做启动资金,建校工程已经开工时,我们提出到施工现场看看。
一出门,等候在窗边的乡亲们又围过来,“中湾精神”的代表冉树苍来了,“三代共产党员”杜文祟、刘统、刘强来了,杜春花、杜新华的妈妈来了……李刚说,今天他们一大早赶来等7、8个小时,就为见见新华社的亲人,说一声:“谢谢”。
学前班教室旁,推土机开出一片平坦的空地,这里正打算建新教室,一位建筑商将为教室提供所需椽子和门窗,这一切都昭示着葸坪小学将发生巨变。
六年级学生默默跟在我身后,
深圳公路局城关分局员工给六年级孩子上了两节课后,我的学生已知道“WTO”是国际焦点。
冬天天黑的早,我们在学校了解了一些情况后,要赶回兰州。原以为我会象从前那样住下来的学生一下子全跑回教室。不一会儿,他们几乎人人都提了个小塑料袋围向我,“茆老师,给。”朴实的孩子不善于说什么祝福的话,只把一双鞋垫、几张明信片塞进我手中。
回去的路上,夕阳给苍凉的大山染上充满活力的红色。
在社会的帮助下,走出大山的葸坪小学,在社会上热心援助下。正悄悄发生变化,我真心祝愿这种变化快些,再快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