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小学生揣着五颜六色的梦和憧憬迈进校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经意间,你猛然发觉,往日无忧的少年脸上不知何时堆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忧愁,灵秀和活泼也渐渐离他们远去。
是什么过早剥蚀了少年该有的欢乐,少年童真而充满温馨的草帽又丢失在何处?
在前不久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提议并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马和民向与会者披露了他在近一年时间里对沪穗两地城市小学生有关学校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究。马和民认为,当前城市小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并不乐观,大量的调查结论印证这一观点绝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
调查表明,当前城市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堪忧集中表现在: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自我感受总体上趋于压抑,幸福感很有限;小学生本该有的生动理想和他们想象的精彩生活已被成年人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解读所左右;他们普遍肩负着不堪重负的学习压力,紧张、焦虑与惶恐成为这种学习生活的基本旋律;伴随而来的是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已逐渐简化为围绕学习任务所引发的心理活动;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正在逐渐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他们所面对的是让人疑虑重重甚至惊恐的世界;他们所接受教育的榜样和所追求的榜样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之间很少产生有机的联系。
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果真如其所言?我们在用各自眼光审视并用头脑作出判断的当儿,也不妨同时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下小学生在学校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
马和民教授在他的调查中表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小学生在关于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和认定中,家庭、同学和班主任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在家庭中的自我认定最高,占平均调查学生数的85%,同学次之,班主任最低,平均只有8%。这种状况典型折射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校受到较大压抑,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感受的是普遍偏低的评价、压抑的自我。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应该倾向于丰富的感性与情绪、直觉思维与天真的想象。而事实是,在调查研究的范围所及,却更多地发现他们倾向于理性思维,倾向于运用成人的理性来解读这个世界,于是他们有关生活的理想、意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想象逐渐变得残缺与贫乏。比如他们对理想的诠释,60%左右的小学生视做富翁为第一理想,其次是做官和当专业人员。这无异表明,社会的功利与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并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调查显示,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竞争和选拔制度,考试成绩成了选拔过程中最主要的标准。这种制度只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弱者、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以及与众不同者则常常遭遇责备和惩罚。随之而来的是小学生普遍承受的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高学习压力感受者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由此,小学生本该具有的丰富情感生活已经被学习压力毫不留情地笼罩了。
小学生自背起书包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实际已经进入了初步的社会生活。而当他们还在稚气未脱的时候,便有73%的被调查学生感受到外来的侵害,其中包括来自学校师生的伤害,而这其中只有38%的学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令研究者十分担忧的是,在本该获得基本秩序感与信任感的时期过早遭受伤害,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们所丢失的将不仅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信任,也将转变为对社会基本信任感的缺失。
事实胜于雄辩。尽管调查不可能穷尽所有,尽管研究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局限,但只要你是一个稍加用心的人,你就会从周围渐长渐变的孩子脸上读出他们与日俱增的压抑和与他们这个年龄极不相称的落寞与造作。此时,我们在反思的同时不得不触及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学校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是培养丰富的人性还是仅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是给予学生生活的指导还是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还是要人为地割裂他们与社会之间的纽带。
马和民认为,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高深繁杂,为了培养现代社会生活人的素质,学科知识以外的教育也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而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消化学校课程知识的时间逐渐增多,自由地游戏、学习并且按照自己兴趣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穷于应付作业,焦虑不安时常伴其左右,这种疲于奔命的学校生活越来越严重。因此,学校生活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必须把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精心培育、呵护学生能够幸福生活一生所应具备的丰富情感。学校要努力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和培养兴趣;与此相适应,要给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教师应该为此创造能够以学生自己的步骤和他们特有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环境;除此,如何建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环境问题也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