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重出身,考生非重点高校不上;就业压力掀起又一轮激烈竞争———
就业门槛不断升高,已使高考竞争从争夺上大学机会转到争夺上重点大学和名牌高校。
湖北省某重点中学在本学期开学时,高三学生从700多人猛增到1100多人,11个班增加到13个班,每班人数从60多人增加到80多人,“教室里挤得几乎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挤进来的学生都是复读生。其中,在去年高考中达到录取线的复读生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包括十几名过了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这些明明考取了大学而不上,选择辛苦复读的学生,大都是为了来年奔重点、名牌大学的。
一位去年高考考了605分的学生,主动放弃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机会,回本校复读,他的目标是非清华大学不上。
武汉市一位高三学生表示,考不上北大、清华,就考华中科技大学或武汉大学,最差也得去一所被列入“211工程”的大学。
这种情形在其他省市也有体现。在广东,去年有1万多名被高校录取的学生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北京市去年的复读生人数也超过了往年。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复读不是新现象,历年都有复读生,但原来的复读生大都是高考落榜者,近两年复读大军中却新添了许多考取大学主动不上的。他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门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出身,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抢手。出于就业考虑,一些学生宁愿复读一年再考,也不愿进一所一般院校。
湖北一所中学校长告诉记者,这两年“上面”考核学校的指标不再仅仅是高考升学率,又增加了重点大学升学率、“十大名校”升学率。他说,虽然大学每年都在扩招,但中学的压力一点都没减轻,因为现在不是比升学率,是比重点大学和“十大名校”的升学率。
他坦言,现在学校的压力比过去还重。为了提高“十大名校”升学率,有的学校在高二下学期就将尖子生选拔出来组成一两个班,配备最强的教师阵容,主攻“十大名校”。
虽然大学每年都在扩招,高考升学率每年都在提高,家长的心理压力也一点没减轻。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说,孩子读小学时,我们觉得他将来能考上大学就行了,孩子读初中时,我们发现仅仅上大学是不够的,只有上了重点大学才行。可是现在,如果进不了名牌大学,就很难保证将来毕业了能找份好工作。
有人说,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身价几乎只等同于当年的专科生,研究生几乎只等同于当年的本科生。社会在挑选毕业生时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出身名门。
最近,上海市颁布《关于2002年上海市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规定》,毕业生进沪的“基本条件”为:“一般为毕业研究生或上海高校,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划转地方的高校和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这份规定还列出了符合条件的外地高校名单,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只有252所高校入“榜”。
一位中学校长分析说,由于重点大学和名牌高校稀缺,这一轮竞争,将会比上一轮争取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的竞争,更趋激烈和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