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消息:数年前,深圳每天只有数十个小学童挎书包通过罗湖桥到香港念书。如今,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两千人。
每天早上,罗湖口岸开闸时,一批批穿各式校服的“小儿郎”挎着书包挥别母亲或亲友,鱼贯跑进验证大厅办理出境手续,跨过罗湖桥坐上校车到香港各学校上学。下午四时许,这些孩子又由校车送至罗湖口岸办理入境手续后再返回在深圳的家中。这些穿梭深港上学的“小儿郎”成为罗湖桥头一道独特的景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孩子多是父亲为香港永久居民,而母亲尚未获得居港权暂居住深圳;也有的是父母均为香港人,但在深圳投资、工作或购房。他们大多在香港的上水、沙田一带的公立小学读书,居住在毗邻香港的罗湖区,远的在深圳水库、莲塘一带。
这些年龄在十三四岁以下的小学生们的独立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大大超出同龄的内地学童。笔者曾经企图暗访几名十来岁的学童,结果被“狡猾”的对方礼貌地“欺骗”,几名年龄更小的学童则在验证了笔者的证件后才谨慎接受采访,但是他们的谈吐俨若“小大人”。甚至是只谈自己,很少言及父母和家庭的情况。而且,“小儿郎”们也很讲礼貌,早上一进验证大厅就先喊“叔叔好”,办完出入境手续后道声“谢谢,再见”,很是招人喜爱。和许多新移民一样,孙涛的父亲年轻时到香港,后来到深圳娶妻生子,经常深圳、香港两边走。两年前,孙涛及母亲被批准到港定居,但他们却宁愿住在深圳。
“老实说,我喜欢深圳的生活,我们的房子又大又亮,但父母亲都希望我到香港受教育,把英文学好。”惟一令他感到不便的,是晚上温习功课时,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通过电话互相讨论。“我打电话到香港,按长途电话收费,只能尽量简短。”部分学童家长说,为了让孩子享受到和国际接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才让孩子每天往返到香港念书。这些家长毫不隐讳,这样做也多少有节省开支的因素:由于香港实行九年制免费教育,每年不足千元的书本费加上交通费,其教育费用不比深圳高。有的父母表示让孩子到香港读书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接受英语语言教育,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
深圳罗湖出入境边检站为了照顾这些小孩,确保他们准时上学,安全、快捷入境同深圳亲友团聚,让大人安心,特意允许这些孩子每天在出境时从口岸联检大楼一层一号门逆行进入查验大厅乘电梯直接进三层出境验证大厅办手续,如果出入境学童太多则安排他们从礼遇通道或专门开设专用通道直接办理出入境手续。
“一国两制”不仅带动了深港两地经济合作,更促进了两地文化、意识、亲情的交流。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更多的内地人和香港居民结婚生育,会有更多拥有香港身份的学童跨过罗湖桥到香港念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