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02-05-20    记者 刘微

字体大小:

  4月22日,一则来自南昌的新华社讯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其父母在为全然不知其逃学而自责内疚的同时,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了“三问”: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网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为什么形同虚设?青少年迷恋网吧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有效遏制?

  有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据2001年一项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那么,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上网“畅通无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特别研究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这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城区,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

  调查还表明,在中学生中有80.4%的学生上过网,少数学生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28小时,平均一天超过4小时。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59.7%的学生在家上网,14.1%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而只有3.6%的学生在学校上网。父母的学历越低,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越大;父母学历越高,学生在家上网的比例越大。有48%的中学生反映网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只有14.4%的学生反映其所光顾的网吧对顾客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这些数据说明,社会上网吧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青少年的网络生存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明显,并存在较大的问题。

  交友聊天“风靡”

  中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网站?调查表明,青少年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分别占62.1%和42.1%),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8.8%)、教育学习类网站(27.1%)、占卜星座类网站(23.8%)、文学社会类网站(23.8%)、电子购物类网站(10.1%)、其他网站(9.5%)、性爱色情类网站(4.5%)。

  从上网目的来看,中学生热衷于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占48.84%,以下依次为看电影等娱乐(40.5%),看新闻(40.2%),玩游戏(39.2%),辅助学习(38.6%),收发电子邮件(34.8%),其他(11.7%),参加论坛讨论(10.4%)。

  此外,22%的被调查学生浏览过色情网站,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网上色情的诱惑。对登录色情网站或浏览黄色内容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8%的学生是因色情网站泛滥,一不小心就点击进去了;5.6%是出于好奇;不清楚原因的比例为5.5%;为了满足欲望的比例为2.3%;为了获取有关性知识的比例为1.8%。

  调查还显示,有14.3%的学生曾在网上玩过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这说明这类游戏对未成年学生有较大的诱惑力。由于年龄、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原因,他们对其中的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又深为游戏的对抗性和刺激性所吸引,因此容易沉溺其中,带来不良后果。

  这些情况令我们不得不担忧当前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瘾”值得关注  

  调查表明,青少年最愿意上娱乐时尚和交友聊天类的网站,学习网站与学校应试教育内容相近,因此不太受欢迎。学生上网的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也是希望学生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见,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成人社会的希望相差甚远。

  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信息,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沉溺其中,并逐渐遭受毒害。青少年在网上交流所使用的污言秽语就更为多见,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

  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排斥,因为网络也不可能被人排斥。而对网络文化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则是最令人担忧的。劳凯声教授说,目前的学校德育仍是传统教育下的模式,要求学生接受传统教育的行为准则,而社会已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青少年在发展中遇到这样大的冲突,这是前所未有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容易导致人格的分裂状态,即虚拟和现实的二元人格分裂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当代青少年是不利的。

  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出现。这就需要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学校对学生上网有各种限制,家庭对学生的帮助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如果家长懂得上网,就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健康上网。而学生在网吧上网则是最不容易控制的。

  直面严峻挑战

  调查发现,有66.7%的学生在网上聊过天,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聊天之后,选择与对方通电话的比例为27.2%;选择见面的比例为14.3%;选择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的比例为34.5%。而对“当你伤心郁闷的时候,最想诉说的对象是谁”的回答显示,选择现实中的好朋友的比例最高,为35.6%;其次是同学,为19.1%;再次是父母和网友,比例均为12.5%;想和老师诉说的比例仅为1%。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青少年学生痴迷于网络聊天交友的原因。

  交往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会给他们以相对宽松的环境。

  劳凯声认为,交往对于青少年是很重要的,否则他们就无法社会化,无法学会与人打交道。青少年过去的交往主要发生在学校,是一个严格的、可控的过程,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如家庭、社区、校外机构,这样的交往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难以控制。网上交往是一种很新的交往方式,是青少年种种交往方式中最难控制的一种,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隐瞒了真实身份,所以不容易控制,而易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上当、受骗等。因此,网上交友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很重视的问题。

  调查还发现,有相当多的中学生认同网上欺骗行为。网络聊天是中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一项内容,对于“在网上聊天时可不可以欺骗对方”这一问题,有13.2%的中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只有28.1%的学生认为即使彼此看不见,也应该以诚待人,不该互相欺骗。这一结果说明,有比较多的学生对网上的欺骗行为并不反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网络这样的场所进行欺骗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反映出传统道德规范中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世界中受到严峻挑战。

  劳凯声教授说,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接了世界,而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它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环境变量。而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于青少年道德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网络时代的父母怎么当
· 全球最大教育网络引入思科新系统
· 面对网络时代的家长:从“代沟”到“短路”
· 16岁少女从网恋到贩毒 叛逆尽头是条不归路
· 应该限制孩子上网吗
· 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
· 教师担心学生乱用网络语言影响语文教育
· 家庭教育遭遇新难题 “数字代沟”影响交流
· 大学教授网上引诱12岁少女被判刑
· 鼓励青少年健康上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