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刊出《三千孩子面临失学》的报道之后,朝阳区有关领导闻风而动,前往三所打工子弟学校的现场办公。据本报记者了解,数千名打工子弟的就学问题正在得到妥善安置。应该说,政府部门这种对待新闻监督的态度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是值得钦佩的。
打工子弟学校该不该取缔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出清晰的结论。国家教育机关虽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办法,所以,落实到各个地方,对待打工子弟学校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从实践上看,政府部门取缔打工子弟学校的做法虽然“师出有名”,但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同,究其原因,公众很少去关心打工子弟学校的身份问题,而考虑得更多的是流动儿童能否得到教育机会。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有了越来越丰富的人性关怀,也有了越来越坚实的公平意识,流动儿童并没有因为其户籍问题而受到教育方面的歧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教育体制在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上虽有安排,但创新不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令人放心的解决。
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合法身份,办学条件往往比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一些人支持取缔的理由。在一个法制化的社会里,的确不可能允许大批非法学校的存在。从教育质量上看,打工子弟学校也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流动儿童的成长。但是,打工子弟学校是应运而生的,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补充,所谓“糙米糙面也是粮食”,在还没有能力给流动儿童一个归宿的时候,打工子弟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教育机会,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打工子弟学校具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而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这些学校以合法身份。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得到解决。
把流动儿童就近安排到公立学校上学,不失为一种制度创新,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北京市宣武区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公办学校招生计划,指定鸿联小学和广安中学分别招收40名和80名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不收赞助费,并且与北京本地学生混合编班。而石景山区在此前已设立两所公办学校专门招收外来人员子女。不过,考虑到公立学校的容纳能力不足,而打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如果没有其他辅助措施的话,很难避免大量流动儿童的失学。
如此看来,如果不能尽快想出好的办法,取缔打工学校的事就还会重演,流动儿童失学的问题也会继续困扰着我们的社会。所以,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以早日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这既是打工者的强烈渴望,也是时代变化的内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