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分数公布了
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了无以数计的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
却不知道哪些作文只得了30分、20分甚至几分
笔者所在的省是一个高考大省,今年有近30万学子竞考。参加作文评分的老师有300来人,每人每天评卷数额控制在120份以内,经过10天的努力,作文卷全部评完,满分作文(60分)约占5‰,均分接近44分(抽样统计)。据评卷质量监控中心分析,各种数据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证明今年作文评分质量是完全合乎要求的。
我个人无法评价几十万份作文评分的整体质量,但我关注单篇作文评定的分数。我在评分的间隙也留心其他老师的评分情况,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东西,不写出来深感良心不安。
托翁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这句话借用过来形容得高分的作文与被判低分的作文也是恰当的:“幸运的作文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作文各有各的不幸。”幸运的作文就是那些得了高分的作文,各种媒体介绍得太多了,它们切合题意、语言优美、结构新颖,无不闪现耀目的光芒,就不用我列举了。我在这里提供一些得了低分的例子,大家看看吧。[例1]《合作与成功》,这是篇议论文,850字,用寓言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体育比赛、科学研究等论据论证“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有的人会认为,我凭自己的实力取得成功,这跟合作有关系吗?当然有。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没有师长的谆谆教导,你能获得学业成功么?没有谋臣们的通力合作,相信不会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的美谈;没有恩格斯的帮助,也许就不会有《资本论》的问世;没有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支持,很难想像中国会是怎样的景象。”此篇作文经业务组专家研究,评18分。[例2]《让万马齐奔驰》,议论文,800多字。用学习中要互帮互助才能共同提高、战争中各兵种要密切配合才能打胜仗等论据论述了“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的观点。此文得18分。
这种文章为什么得了低分?业务组专家和评卷人说它们“偏离了题意”,正确的题意应是“心灵的选择”,并且要突出“心灵的”三个字。我并不否认这些文章偏了题,但是不是一定要给十几分才足以表现出对离题作文的惩罚呢?给20多分、30来分不行吗?对于寒窗12年的考生来说,60分的作文得18分便意味着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让我们再看一看命题者提供的作文材料,材料说“登山者”给冻僵的陌生人按摩以后,“最后两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困境。”这里难道没有“互助”“合作”的因素吗?
还有一些作文选择“爱别人等于爱自己”、“救困也是解困”、“遇险要冷静”等立意来写,也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姑且不说这些作文有没有“偏题”,但评卷老师首先在心灵上对这些作文选择了惩罚。惩罚还是公平的评分吗?[例3]《我无话可说》,议论文,800字,大致内容如下:
面对这个十分平庸乏味的作文命题,我实在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我可以写捡钱包之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选择上交……但我懒得写它。
我可以写面对落水儿童,经过心灵的较量,选择跳入水中……但我也懒得写它。
说假话的文章太多太多了……
这些假话我实在不愿去说,所以我选择了“无话可说”。此文得29分。[例4]《我的选择———走开》,议论文,800字,下面是节选:
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原谅我的自私,我对于这样的选择无悔,我也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受良心的煎熬。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首先请那位“登山者”接受我最真诚的批评:你并不是一位具备登山者素质的人。大家都知道在进行一些冒险活动时必须先弄清楚它的突发危险有哪些,以及怎么去应对,这是最基本的。在雪山上遇到暴风雪首先应该找一个风较小的、平坦的地方,用登山工具把雪垒成一堵矮墙,墙要与风向垂直,这样才能挡住风,然后支起帐篷躺在里面,直到风停或变小了再去求救。而你不过是一个莽汉,在暴风雪里乱撞很容易迷路,这样即使风雪停了你也不容易出去了。
然后我们来评述一下我的“自私”。“登山者”的运气很好,还能遇到一个遇险者,但已“硬邦邦”了。如果是我,我不会在这个“死”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虽然我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虽然他很可怜,但我比他更糟糕,他完全可以毫无痛苦地去天国,而我呢?还有知觉,冷、饥饿、疲劳正吞噬着我的肉体、灵魂,我很惨很惨。“登山者”还“翻了江,倒了海”等等,脱了手套去按摩那个与死神牵手的人,最后是个很好的结局,“遇难者”活了,两人一起走出困境。很美的结局吗?嗯哼!既然按摩可以暖和身心,为什么不给自己按摩呀!效果不是更好吗?
……
我并非无情无义,是个没有良心的人,但现实如此,受了吧!我不后悔……我走开!此文得20分。
这两篇作文都紧扣“心灵的选择”,回答了“怎样选择”“如何选择”的问题,但为什么还是得了低分呢?评分人说,因为它们与命题者意图背道而驰,它们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观相悖,显得特别“另类”。“另类”作文在历年高考中均有,命运大多一样,20多分甚至更低。所以,评卷老师在心灵上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选择的是轻蔑。
乡下的爷爷病危,正在这个时候,“我”盼望已久的英语竞赛就要举行,是去探望爷爷,还是参加竞赛?两种选择的得分绝对有天壤之别。
作文评分带有评分人浓浓的主观色彩。有人喜欢记叙生动的不喜欢分析说理的,有人喜欢语言朴实的不喜欢辞藻华丽的,也有人恰恰相反。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作文评分,同一篇文章在甲的笔下是22分,而到了乙的手上却可以得42分,这也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有些矫情作文得了高分,一些抒写真情的文章并未得到肯定。[例5]《选择》,记叙文,900多字。叙述“我”在家里接到医院电话,说“我”前不久献的血经化验,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一样,希望“我”能捐献骨髓,“我”经过一番“心灵的选择”,同意捐献,从而挽救了那个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此文得了59分。[例6]《爱在我心》,记叙文,900多字。写“我”爱上同桌的女生,找她借书,她说:“我从来不把书借人。”这样越发挑起了“我”对“她”的进攻欲望,“我”就经常投其所好地买书送她,终于使这女孩子给自己写来了一张纸条:“我是一只风筝,我愿把线交给你,让我时时有依靠和思念。”后来,“她”不与“我”同桌了,“我”在思念的日子里“吃糖都是苦的”。但最终意识到“她”与“××大学”二者只能选一,只好弃“她”而选“××大学”。此文得36分。
这些文章,我们都可以当做小说来读。但小说也是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对“例5”,我们可以提出种种疑问:献血怎么直接跑到医院而不是采血站?现在哪家医院在直接接受献血者的献血?捐献骨髓是医院一个电话招来的吗?……
这种欺世骗人的文章居然能得59的高分,真是匪夷所思。相比而言,我们倒更相信“例6”的真实性,但它却因“学生怎么能谈情说爱”而被打入“冷宫”(40分以下)。
今年高考作文选材容易得高分(指50分以上)的举例如下:
钱包里面有高分:拾到钱包后经过“心灵的选择”上交。
考试场上有高分:经过“心灵的较量”,拒绝了与同学合作舞弊。
公路上有高分:正当“我”急着赶路时,发现出了车祸,经过“心灵的选择”,“我”送被车撞伤的人上医院。
公共汽车上有高分:经过“心灵的片刻犹豫”,“我”给别人让座或者勇斗扒手。
大山深处有高分:面对大城市的诱惑与“大山”的需要时选择“大山”。
西北高原有高分:填志愿时毅然选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
罗列这些,并不是说它们不能写,写了的就是假的,而是因为写这些内容已成了一种流行倾向,占到了惊人的比例,如果评分人不假思索,一律给予高分,那么就一定会误导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作文中写虚事、抒假情。而今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玩虚的,高考作文评分的误导对此是难辞其咎的。[例7]《爷爷,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记叙文,800多字。叙述“我”在到省城参加英语竞赛之前得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是去参赛还是去探望爷爷?“我”最终选择了参赛,并拿了一等奖。回来后爷爷已经去世,“尽管我没有与爷爷说上最后一句话,但我的一等奖一定会给九泉之下的爷爷以最好的告慰。”此文得57分。[例8]《我无怨无悔》,记叙文,800多字。叙述“我”经过层层选拔,与学校另一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竞赛决赛的资格,在决赛将要进行的时候,“我”舍弃了竞赛,选择陪伴癌症晚期的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我”的那名同学因竞赛获奖而保送上了重点大学,而“我”却失去了那样的机会,今天还在考场上拼搏。但“我”无怨无悔。此文得37分。
这两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上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就是面对同一事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对这些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也应当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作文评分者这个“裁判”笔下,它们却有了对与错、优与劣之分。选择拼搏、奉献的往往得高分,而儿女情长的却不被人欣赏。所以,一般情况下,评卷者在心灵上肯定的是理想的、高尚的,而非人情的、平凡的。
2003年6月,那些评卷者还会再次相聚,用他们的朱笔宣判几十万人的命运。
高考作文评分老师绝大多数为中学语文教师,他们中有50多岁的,也有20出头的;有来自偏远山村的,也有发达城市的;有经常舞文弄墨的,也有从不提笔写作的;有饱读诗书的学者,也有只读教参的教书匠。要让这些学历参差、观念各异甚至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人用同一把尺子度量几十万人的作文,确实是难乎其难的事情。但是,目前的评分办法确实已暴露了种种弊端,误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做人教育,是到了要好好反思、大力改革的时候了。
思考之一:作文评分那么强调“立意”,以“意”统率一切的做法,是不是已经偏离了语文的轨道?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文以意立,自古皆然。这个“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和情感,不能只是政治理想、时代潮流、高尚道德。
比如今年高考作文,学生写自己在公共场所发现歹徒,经过“心灵的选择”,斗智斗勇使歹徒被擒,如果语言功底不错,是可以给高分的;如果他写自己发现被铁夹夹住的老鼠非常可怜,联想到它嗷嗷待哺的孩子离不开“鼠妈妈”,经过“心灵的选择”,然后放了这只老鼠。如果语言功底不错,能不能给高分?当然能!我们不能说这篇文章无“意”,或者“意”是错的。我们不能把当今高考作文搞成封建时代的科考文章,非要“代圣人立言”。评价学生作文,应多从语文本身去观照。
思考之二:评卷人应当具备何种素质?
现在受聘的评卷老师,大多为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有的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评卷经验。这些条件是必备的,但仅限于此肯定是不行的。还应当要求作文评分人具备公正、平等、民主、宽容、关爱等人文素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成为衡量考生“立意”的惟一依据,他对不同的观点和情感要能包容、理解,他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也要能接纳、欣赏。那些一听说“韩寒现象”就斥责痛骂的人在评卷队伍中并不鲜见,这种人对不合自己胃口立意的文章往往就是“拍死”,给极低的分数。
笔者有个提议:评卷之前,可以组织所有评卷者按照高考命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写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然后互相评分。以此探探老师的深浅,同时让他们体会一下学生作文的感受。
思考之三:一人决定一篇文章命运的评卷方式还要持续多久?
目前的作文评分,说起来是一人评分,一人复查,还有小组长、大组长层层把关,其实,复查的人本身也有大量的阅卷任务,他对别人已评分的作文只是签个名而已,而大、小组长忙于分卷、协调,无暇顾及审查每一个人的评分。因此,一篇作文的分数其实是由一个人“说了算的”。要从阅卷管理机制上、投入上控制误判,必须让三人四人甚至更多的人来评一篇作文,要及时发现并剔除那些评分离谱的阅卷者,可以邀请少量考生、记者、作家在阅卷现场抽查监督,让每个阅卷者带着压力用良心评分。
明年的高考提前了,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改革决断,但愿高考作文评分也能顺应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