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我看“分班之痛”
2002-11-08    金陵客

字体大小:

  10月底南京《现代快报》关于《分班之举刺痛幼小心灵》的报道发表后,不少朋友打电话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看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报道。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钟,一天就有81位读者打进那一部热线电话,可想而知,有多少家长想向媒体倾诉自己的心头之痛。

  尽管自己与这个分班问题并不直接相关,我想说的,却也一直是我的心头之痛。

  现在的教育状况,处于一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探索阶段。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但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学生却无法回避现行考试制度。提出“愉快教育”的口号也好,说出别的什么想法也好,都证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十分清楚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正在努力争取从这种阴影下走出来。他们的这种努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更不可能左右现行的考试制度,而他们自己也必须接受现行考试制度的检验。所以,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要积极努力摆脱应试教育那一套,一方面却不得不认真应付应试教育那一套。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一个家长,如果真的对自己的孩子负责,首先就必须了解这种矛盾复杂的教育现实。了解这个背景,才不至于被一些动人的口号所迷惑,所误导,才会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具体问题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比如分班,究竟应该怎么看?我看,分班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学生情况有差异,把情况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老师因材施教,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错在哪里呢?第一,错在歧视。或者说,错在人们对分班的错误认识上,以为这种分班是给孩子定了终身。叫“快班”、“慢班”也好,叫“好班”、“差班”也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出学生目前这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却像烙印一样从此留在孩子及其家长心上,尤其是对被分在“慢班”、“差班”的学生而言,永远伤害着他们的自尊,造成他们的自卑,这是与教育的宗旨格格不入的。第二,错在应对。或者说,错在人们对分班以后采取的那种近乎世态炎凉式的措施上。“快班”、“好班”就拼命拔高,“慢班”、“差班”就放任自流。有的学校如此,有的老师如此,有的家长也如此。学校有的是因为盲目追求升学率,老师有的是因为缺少因材施教的经验,他们对“慢班”、“差班”的学生就算有点先入为主的看法,大多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作为家长,如果只是站在一旁骂几句学校、骂几句老师,而对孩子从此失去信心,认定孩子不是可造之才,不知如何应对,这才是我最大的心头之痛。家长的这种“势利眼”,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大敌。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分到“慢班”、“差班”的学生,大多因为缺少自强、自律的精神,缺少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努力克服自卑感,逐步改变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既没有什么秘诀,也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我自己曾经在教育界工作多年,教高中毕业班几乎全部带的“差班”,高考录取率好像也并不比“好班”差多少。所以我从来认为,先有“差师”,而后才有“差生”。而“差生”的形成,也不全是“差师”的功劳,在相当程度上,家长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所以,一个孩子一旦成为别人眼里的“差生”,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和老师配合起来,认真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自信,认真帮助孩子改变那些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粗心大意之类的坏毛病。这里需要的是热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都下不了这种功夫,或者总指望别人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来下这种功夫,还算一个尽职的家长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写字教学
· 教委强制学校买本 家长同行叫苦不迭
· “玩具钞票”收藏热 学童“爱好”需引导
· “一费制”难挡乱伸手
· 广州:10万学生同饮“学生奶”
· 防震棚传出朗朗读书声
· 北京部分中小学违规收取赞助费超过七千万
· 中小学学生干部该不该拿“工资”?
· 宁夏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工程
· 课业过重难承受 中小学生少童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