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地地铁站往西100米,30多米长的木樨地桥横跨在清澈的河上。该桥与堤岸构成了只有一米多高的狭窄地,里面由于缺乏阳光照耀而显得冷清黑暗。弯腰屈膝走进去,废弃的自行车、纸箱子、碎煤渣等废品散在各处。一个有着大大的眼睛、脸上明显存在污迹的孩子,蹲在地上,正翻着手中同样污浊的连环画。9岁的孩子叫洋洋,跟捡破烂的父亲住在这里已经2年多,阅读他或者父亲捡到的废旧图书,是他每天快乐的事情之一。
“这样我能多认识些字。”并不怕生的洋洋说。
手中这本《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是捡来的。“看了好多遍了,里边有些字还看不懂。”洋洋说。洋洋记得,在3年前,他有过一个月的上学经历。但现在,洋洋认字大多来自于父亲对他一笔一画的不定时的说教。洋洋的“纸”是桥梁的一部分墙壁,“笔”是洋洋自己捡回来的石灰块和粉笔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洋洋大声朗读着,吐字清晰。可父子俩吃的饭经常是捡来的,说到过年爸爸给自己吃了一回炖肉时,洋洋小脸顿时露出了笑容。
洋洋的父亲正在生炉子,他说他从河北老家到北京已经十几年了,曾经一家三口生活还过得去,但几年前妻子离开他和孩子。洋洋的爷爷奶奶也早不在人世,他只好带着几岁的洋洋出来捡废品,三年前在这里安了“家”。记者掀开桥洞里挂着的油毡布,钻进他的“家”中,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线看到,这里只有二三立方米的空间,一张破烂不堪的床垫上凌乱地堆着露出棉花的被子。屋里散发着一股发霉的味道,在“家”中的一角,已破旧得分不清颜色的沙发算是一件像样的家具。洋洋的爸爸说,因为家里没钱,孩子只上过几天的学,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希望孩子能认点字,长大了好有出息。所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白天没事儿的时候用捡来的粉笔教洋洋写字,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等到晚上洋洋睡着了自己才出去捡点废品。随着洋洋一天天的长大,他所能教孩子认的字越来越少,可这孩子真的很想上学……说到这他将脸转向一旁,沉默不语。
在洋洋的“纸”上,写下的却是“废品站”“垃圾”等对常人生僻对洋洋父子俩熟悉的字眼。洋洋说,他只认识这些,他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到。而面对记者给他提及“电脑”“网络”“麦当劳”“肯德基”等所有孩子耳熟能详的词语,洋洋只有瞪着天真的大眼睛不停摇头。追问记者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在回答想不想上学的时候,洋洋用力点了点头:“想!”可对于上学后能做什么,他依然是不停摇头。
“我以后可以像你们一样认识这么多字吗?”临走时,洋洋问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