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计划”成果显著 为使国人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尽快达到国际水平,芬兰教育部启动面向义务教育的1996年—2002年“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计划”,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列入自然科学范畴,由全国教育事业委员会负责执行。由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课程的选择明显地受教师的影响,所以,此计划的重点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心,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扩大知识面等,手段是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在职学位培训,编写教学手册、师范教材,加强数学和科学课程的结合与应用等;另一方面则针对学生,利用网上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职业教育的数学、科学的比重,改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达到了芬兰15岁中学生的阅读素质在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结果中居首位,数学和科学能力也名列世界前茅。 重视语文教学,结合国情开设多种外语课程 芬兰的社会和家庭有悠久的广泛阅读书刊的历史,芬兰人从儿童到老人都有喜欢阅读的传统。这是学生阅读素质高的历史因素。 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读和写的技能培养,教授如何思考和理解,讲解复杂的词组,扩大孩子和青年的阅读范围、语种,增加阅读数量等。最重要的是用母语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历史或地理课的作业是写一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年代、地名。又如,为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学生分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后合作写出各组的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演讲、讨论。由于语文水平对学习外语和理解科学知识有直接的关系,故芬兰很重视母语水平的提高。 芬兰政府和人民认识到,芬兰是个小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社会,要想适应和融入国际大社会,每个人必须更好、更多地掌握外语。所以议会规定了基础教育初级和高级阶段的外语课程设置,使学生在结束九年义务教育时,除学习母语外,还有机会学习4种外语(包括另一种国语和两种必修外语、一种选修外语)。为了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多样化的语言教学计划”,39个地方政府和272个教育机构,包括义务教育学校、高中、职业和成人教育学校参与此项目。 虽然现在芬兰的新闻媒体国际化程度很低,但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媒体,24小时可收听外国电台的广播,通过卫星可收看外国电视台的节目,芬兰电视台的外文原版节目均配芬兰文字幕。国家及时编辑出版有关芬兰的英文资料并在网上发布。国家机关、学校、公司均有自己的互联网接口。人们耳濡目染,在娱乐的同时就学习了地道的外语。这也是2001年欧盟调查时,芬兰人懂外语的占65%,高于欧盟50%平均比例的原因之一。 独特的信息技术教育 芬兰议会1993年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时分配均未把计算机作为主修科目,义务教育8年级和高中才设计算机初、中、高级选修课程。原因是政府和教育专家认为,芬兰在全球率先进入知识信息社会,信息和技能(或应用技术,skills or know how)保证了国家的成功。二十一世纪计算机仍然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教育的责任是尽早地为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孩子提供免费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机会,而不是教他们计算机的理论、原理。教学大纲不仅要求在每个课程中贯穿和利用ICT,同时不让孩子们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而且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评估其价值的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而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信息,它对学生才有价值,才能升华为聪明才智。教育部拨款为各类学校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2001年芬兰千人上网率已达169,仅低于美国。 诺基亚总裁约尔马·奥利拉是芬兰总理任主席的“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18个副主席之一。他一直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否则培养不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并认为,如果不坚持几十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在高中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Non-graded System),诺基亚不可能建在芬兰。 有效的学生顾问制 在三年高级阶段,学生必修学生指导课76课时。每两周有一堂课,由在大学受过教育咨询培训的专职老师上课。咨询范围包括学习技能、自我认识、职业教育和未来工作等。如果需要,学生可以得到心理问题、生活困难等个别指导。学生顾问也指导每学年一周的劳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自立能力,如到餐馆、商店志愿打工,或选择到中等职业学校了解培训情况。若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在学校服务一周。尤其是在毕业前,学生顾问不但要对如何圆满完成学业、继续升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高中等问题回答咨询和指导,而且要配合家长、职业心理顾问等做工作,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深造。 促进文化艺术界和学校合作 为了促进学校的文化教育和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1998年—2001年芬兰教育部执行了“学校和文化合作项目”。例如请艺术家到学校讲课,老师带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外地学校还负担师生到首都赫尔辛基参观民族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往返旅费等。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寻找自己的根,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也促使其能尽早地融入多元文化社会中。虽然项目已结束,但文化艺术的教学法有所改革,文化艺术界和社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机制已形成,达到了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作用。 不断反思和创新 芬兰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并不认为基础教育完美无缺,一直在探讨和实验改革的途径和方案。芬兰争论多年的一个问题是儿童入学年龄是否应从7岁提前到6岁。大多数家长认为,根据民族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15岁的少年,尤其是男孩子仍然很害羞,自律、自学能力较差,故现阶段16岁结束高级阶段学习是合适的。虽然现在还未考虑是否进行基础教育全国毕业考试,但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和评估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于2003年底完成对1994年基础教育教学大纲的修改。专职学生顾问短缺,愿意以教师为职业的青年人匮乏,8%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不愿直接升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深造,由于教学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而使越来越多的北方学生到南方求学,义务教育1年级学生只能享受半日学习机会等,这些仍然是芬兰教育部门需重点解决的难题。 芬兰仅有6%的人口把瑞典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否应该规定孩子们必须学习芬兰语和瑞典语两种国语,是近来芬兰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为了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应用世界通用语言,建议取消因政治原因一直保留的国语之一瑞典语、改英语为必修外语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芬兰教育部负责基础教育的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正在积极研究如何解决男学生的平均阅读能力比女学生低的问题,进一步缩短不同地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差距,探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科学素质的措施,争取2003年、2006年的评价获得更好的结果,使芬兰全民族基础教育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