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专家谈辽宁海城豆奶中毒调查始末——辽宁海城豆奶事件追踪之五新华社“新华视点”
3月19日,辽宁海城发生豆奶中毒事件,涉及2556名学生,中毒原因迟迟未能确定。4月8日,卫生部接到辽宁省卫生厅的报告,随即立即组成了由卫生部和辽宁省卫生厅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于4月9日赴辽宁省展开了极为缜密的调查,并于16日由鞍山市政府公布了调查结果。
为此,卫生部和辽宁省卫生厅联合调查组的部分专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参与的专家有: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包大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永宁、冉陆。问:引起这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次中毒事件与学生饮用的豆奶有关。豆奶的原料来源于天然大豆,天然大豆中含有天然抗营养因子,充分煮沸后有害物才能被完全破坏。这个道理如同老百姓家里煮豆浆一样,虽然群众可能并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是很多人都知道煮开后还要多煮一会儿。如果豆浆加热不彻底,饮后可能引发不适。儿童对豆浆中的有害物较为敏感,集中发生中毒的8所小学中的学生为第一次饮用豆奶,体质稍好的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体质较为敏感的就会产生不舒服。
问:由此引起的中毒会有什么症状?
答: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少数有低烧、呕吐和腹泻,可伴有头晕等症状。这与发生中毒的小学生们的症状基本一致。以往由于豆浆未煮熟引起的食物中毒也证明了这一点。
问:这次中毒会不会有后遗症?
答:食物中毒的症状就是发病急、病程短,停止食用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后症状消失。这次食物中毒也是很多起食物中毒事件中不太严重的,它是一过性的上消化道剌激症状,预后良好,轻者无需治疗,重者对症治疗,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家长们不必担心。
问:这次参与调查的有哪些方面的专家?
答:共有食品卫生、理化、微生物、生产工艺、流行病及临床专家等参与。
问:请介绍一下你们调查的情况?
答:我们到达辽宁省后,立刻开展了紧张的工作。从到达到得出结论的6天内,我们每天工作到夜里两、三点钟,有一天甚至干到了早晨6时。我们与发生中毒反应的8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发病状况;向救治学生的3所医院的院长和医生调查学生就诊的人数及临床表现;生产豆奶的企业我们一共去了3次,调查原料、生产工艺、布局、容器、包装材料、工艺说明、配方、出库单等;我们共做了30多项实验室实验,分别排除了细菌性、化学性、动物性中毒的可能。举例来说,我们做了沙门氏菌、黄曲霉素、有机磷、亚硝酸盐、铅、砷、汞等各种实验,排除其引起中毒的可能。所有抽检的样品我们全部作了复检,我们的国家级专家亲自下实验室做实验。另外,我们派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请教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权威人士;可以说,我们这次的调查工作其细致程度甚至超过了以前的科研工作。
问:此次你们的调查工作是否有政府官员参与?答:这次调查鉴定是一次纯技术性的工作。从始至终,专家们都是独立工作的,可以负责任地说,各级政府没有干预调查工作,我们的结论是客观、科学和准确的。问:为什么此次食物中毒的鉴定在你们出结论前反复多次难以定论?
答: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极为复杂,它涉及面大,我们调查时介入又较晚,资料收集十分困难,对这些权威的专家来说,这项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从时间上可以看出,以往我们鉴定食物中毒事故,往往几个人两三天就可以拿出调查结果;但在此次,这么多的国家顶级专家辛苦工作一周的时间才下定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专家们的慎重态度和其困难程度。
问:你们怎样评价这次豆奶中毒事件中很多学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答: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复杂。除上述我们已经阐述过的中毒指征,这次喝过豆奶的个别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其它症状。比如一位学生检查出了乙型肝炎,可以肯定这与服用豆奶无关。在涉及豆奶事件的4000多人中,有的学生过去染上的陈旧性病例,自己和家长都不知道,这次检查后发现了,也是正常的事情。目前正是春季,一些服用豆奶的学生也出现了发烧、流鼻涕、嗓子疼等感冒症状;有学生发生抽搐,一个已确诊是血钙低,注射葡萄糖酸钙立即好转;有的孩子检查出来心肌酶高、有血尿等,但仅一项并不能证明孩子得了心肌炎,有些孩子青春发育期心肌酶高于正常值,但这并不是病,要确诊是心肌炎还要有其它项目的检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们对两位饮用了豆奶的血尿患儿确诊,诊断其为家族性反复血尿,其没有服用豆奶的母亲与患儿一样,同样有血尿现象出现。另外从科学上来说不太可能饮用一袋豆奶在10天后出现血尿的情况。问:你们如何看待这次豆奶事件中的其他社会因素?答:从专家的角度,不能排除这次豆奶事件中有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3月19日上午部分饮用豆奶的学生半小时后出现反应,4小时后,到下午就诊人数已探谷底。晚上的电视新闻播出有学生饮用豆奶中毒的新闻后,各医院看病的学生陡然上升。社会上传闻和频繁反复出入医院不可避免会对学生和家长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问:生产豆奶的企业为什么会出现抗营素因子未彻底灭活现象?
答:生产厂家置换了生产配方,把原来用的非活性豆粉改成活性豆粉,但没有相应地改变技术参数和生产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