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学生明显增多,令人警惕。调查表明,到2002年我国大城市的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竟高达20%以上;乡村的比例也在上升
记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怎样?存在什么问题?
韩雅珊:据2000年调查,比之1995年,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表现在:一是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呈继续增长趋势,身体发育匀称度有所改善;二是学生营养状况改善较明显。2000年7—22岁学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1995年下降了1.1%—7.6%。不过,肥胖学生明显增多,业已成为我国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据调查,到2002年,我国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竟高达20%以上。而在乡村,在某些贫困地区仍存在营养不良的前提下,平均男生肥胖检出率也由1.6%上升为3.7%,女生由1.2%上升为2.4%。我多次在中小学生营养餐调查时看到,一个有约40名学生的班级中,大约有10名左右小胖墩。
营养缺乏与过剩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两大主要营养问题。青少年膳食结构有待合理化:蛋白质供给量低,优质蛋白质比例少,钙、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
记者:上述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对青少年有何不良后果?对中国传统膳食做何评价?
韩雅珊:从营养角度看,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在于膳食结构存在很大误区。有些家长误以为吃得“好”就是营养,爱吃就有营养,“胖乎乎”的孩子才健康,在饮食上过于纵容孩子。日常饮食中,什么好吃就给吃什么。过多的鸡鸭鱼肉等高脂肪食品最终会造成青少年营养不平衡,导致肥胖率升高,甚至导致许多流行病增多。而在农村,营养问题则往往被忽略,或缺乏相关知识。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甚至认为讲营养是有钱人的事,认为吃饱就是营养,甚至拿鸡蛋去换白糖或可乐给孩子们吃。许多营养专家根据卫生部制定的RDA标准(每日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计算和研究后指出: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标,但蛋白质供给量低,优质蛋白质比例少,钙、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青少年膳食结构有待合理化。
由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还会带来一系列综合病症。调查显示,约60%—80%的儿童肥胖者成年后依然肥胖,他们将来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肾炎等疾病的可能性格外高。这些营养上的误区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改善青少年营养问题,首先要在政府干预下,重视营养教育和宣传;其次要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模式,大力推广营养餐
记者:改善青少年营养问题,应从何入手?
韩雅珊:首先要在政府干预下,重视营养教育和宣传。目前,在我国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青少年营养饮食,但还不够。全社会都应关注这一问题,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卫生及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的营养教育,推广完善学生营养餐;各种媒体要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宣传相关知识;研究机构要针对青少年营养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了解营养知识并运用到日常饮食中,同时科学合理地调整青少年的膳食结构。
其次要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模式,大力推广营养餐。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人们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结合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建议青少年营养饮食如下:食物要多样化,以谷物为主,多吃粗粮,多吃杂粮;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尤其应多吃红、黄、绿色蔬菜水果;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可以多吃鱼类,尤其是海产鱼,建议每周吃1—2次;坚持每天喝奶,多吃豆类及其制品;要少吃油、盐,青少年不应饮酒;注意食量和体育活动平衡,以保持适量体重,终身受益。
链接
发达国家重视营养饮食,幼儿园等公共机构都聘有营养师,根据成员的健康状况,制定每周、月的食谱;还特别重视青少年的营养知识教育,如日本对中小学生设有图文并茂的营养教材,学生们可吃到由政府补贴的营养午餐及牛奶。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合传统饮食习惯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行,是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其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食物的量可能与大多数青少年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应将其作为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人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分别为谷类300—500克;蔬菜和水果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00—200克;奶类100克和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