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观察:择校热将小学校长拽入谎言漩涡
2010-01-18  新华网  

字体大小: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些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今却经常像一条鞭子,抽打着一些教师,尤其是学校的掌门人—校长的内心,因为他们不时要面对一些谎言,甚至自己也要撒谎。

  相关链接:商业链结出恶之花 有多少补课会换了马甲重来

  就近入学只是一句谎言

  一位小学校长因为所在学校近几年声誉持续上升,要求到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除了按照规定接收学区片内的孩子,大部分学生是凭着各级领导、各个单位、各种各样的条子来的。

  “一个学校的办学涉及到方方面面,区里、市里哪个部门我们都得罪不起,所以这些条子生哪个都不好拒绝。”这位校长说,虽然每年区教委都会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给各个单位,可是凭各种关系找上门来要额外名额的人还是非常多:“就近入学,不能择校,只是一句谎话。”

  某东部大城市一位小学校长去市里参加规范办学的工作会,一位领导在台上大讲:“择校之风应该刹住,禁止择校。其实现在我市城区内的学校经过布局调整,硬件条件差不多,家长们想择校到另外一些学校,不过是图虚名而已。”

  但是会议一结束,这位小学校长就被刚从台上走下来的领导叫住了:“我今年这儿有两个孩子,你可一定要给我解决。”因为相互很熟,校长开玩笑说:“您刚才在台上不是说过不能择校吗?”结果只能是两人哈哈大笑。

  不收择校费也是一句谎话

  目前,北京市择校极为普遍,而且择校费依旧在收,当然哪所学校都不直接这么叫,在给家长开的收据上,择校费都被写成“赞助费”“助学费”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北京市的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一些非常热门的小学,择校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一位校长说:“我每年只有6个班,可容纳200多个学生,可是要来的学生有将近1000人,那我不收费怎么可能呢?而且先是以‘以权择校’获得名额,之后才会谈到‘以钱择校’,所以说不收择校费也是一句谎话。”

  对于人所共知的择校费,虽然上上下下都知道只是一句谎言,但在面对这笔钱的时候,校长同样还得继续说谎。

  一位校长透露,针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财务检查,对于家长交纳的择校费,要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检查,就不能承认这部分捐资助学款项是与择校挂钩,因为如果挂钩就违反有关规定。但是如果是审计部门来审计,这笔钱又必须要说清楚是择校学生所交。因为如果来源有问题,审计这一关是过不了的。

  “就近入学,能有几所学校可以做到?你看看我们学校门口每天的车就知道了。”一位校长说:“每天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却依旧在说着一些‘谎言’,我们当校长的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跟着撒谎。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义务教育是免费了,可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享受到这一国家政策?”

  教育资源不均衡 校长左右为难

  教育资源不均衡曾被指是基础教育择校热、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校舍、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差别缩小以后,择校热仍未降温,因为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名校师资带动的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也推出了一些均衡做法,比如建立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学校共同发展联合学区等等,但这些名义上的联合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之间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就谈不到教育资源的均衡,择校热依旧。

  “好学校的声誉是几十年办学累计下来的,取消重点校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一所好学校不会因为前面没了‘重点’二字,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就随之下降,但是如果让好校长、好教师真正流动起来,择校热应该能够降温。关键是减少上级领导的‘以权择校’,我们当校长的也好做到言行一致。”一位校长说,现在关于择校费“黑洞”、小学校长成腐败高危人群的说法很多,其实根源在于制度上的漏洞和矛盾,以及权力寻租在教育机会上的体现。

  这位校长强调,许多社会指责批评的现象,比如说校长贪婪、私设小金库、随意使用经费等,也许个别学校存在,但绝不是全部。

  201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我国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这份《意见》还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有效缓解城市择校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 (记者 李新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陈志文:从择校看基础教育治理失误
· 名师校长"挪窝儿" 三大保障能否降温择校热?
· 教育部多重禁令为何难治“择校热”?
·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亟待切断"竞赛经济"要害
· 择校热,如何破解?寻找破解之路的可贵探索
· 促进师资双向流动 缓解“择校热”
· 教育部杜玉波:解决择校须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 教育部:个别地方择校热、课业负担问题依然严重
· 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如何解决“择校热”
· 教育规划纲要五年评估:治理择校热获实质性突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