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历来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和特色性更加明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渗透。
在日前市教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上海基础教育目前正处在让孩子“上好学”和可供理性选择的发展阶段,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化”,而是关注中小学的特色发展。
上海在全国较早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市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建设工程”等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处于相对的“高位均衡”状态,特点是内涵发展和优质发展。
据介绍,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黄浦、静安、杨浦、宝山、闵行和奉贤6个区250所小学近3万名四年级学生,以及191所中学近2.8万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试”,用国际上通用的学校对学生成绩之间差异的解释率来说明上海的测试数据:上海6个区的学业质量测试数据差异都小于25%,按指标确定,25%以下为差距较小,25%至42%为中间状态,超过42%显示差距大。所谓“解释率”,就是两者之间测试成绩的数据差异的比率。一般而言,大于25%就显示出两者之间不均衡。以小学数学为例,2006年上海学校之间差异的解释率大于25%,2007年为14%,2008年为11%,该比率逐年降低,说明学校的办学质量越来越均衡。
虽然从指标上看,本市义务教育均衡有了根本性变化,但一些家长的感觉并非如此。对此,尹后庆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城市形态调整中,本市市区面积已从200平方公里扩大为700多平方公里,一些原来属于郊区的现在也变成了城区,使均衡的要求客观上变大。同时,百姓对教育的需求,目前也已经升格为“上好学”,希望得到更有选择性、更具特色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政府的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因此,均衡和优质加上选择,应当是下阶段义务教育需要更加关注的课题。
许多专家认为,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齐步走。均衡发展是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但并不是办学水平的“划一化”。政府倡导在正确的办学目标引领下、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水平竞争,把各校的差异作为提升质量、形成特色的机会,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大部分居民实现入学权利、基本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也应当兼顾小部分人对“择校”的需求。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一点来看,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教育发展的策略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