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健康重庆”的规划,到2012年,重庆将逐步完成1000块塑胶跑道的建设,每个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周4节体育课时。日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率队前往各区县调研学校体育工作,发现4节课时已基本得到保证,体育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但体育课上什么?却成学校难题———
跑步。(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交谊舞。(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安全,已成为学校上体育课首要考虑的条件。(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小心点,不要乱跑,注意安全。”每天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陈军都累得几乎脱水。“一个分神,就可能有学生受伤,我时刻都绷着一根弦。”
“学校恨不得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79中校长王和平看着在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对前来调研的市人大调研组如是感叹。
一碰怕碎的“豆腐娃娃”
“现在的孩子太娇贵了。”陈军说这话的时候,有些无奈。
学生打篮球时,他总是夹在中间,左扑右挡。“没有办法,万一伤到人就糟了。”
前段时间,在79中,两个初一的孩子在课间打篮球,结果篮球砸在一个孩子脸上,掉了半颗牙齿。后来,学生家长追到学校,除医药费,还要求赔偿“美容费”。这不是孤例,在重庆,几乎每个学校都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孩子在学校受伤,结果家长就扭到学校负责。
作为对策,学校企图寻求“绝对安全”的方式教育学生。
“现在上体育课就提倡打太极拳,打太极总不存在身体对抗吧。”王和平的“妙招”引来同行赞同。“我正在考虑要不要把羽毛球也取消了。”重庆聚英技校校长何旭说,现在的学生就像“豆腐娃娃”,挨到都怕碎。学校不得不规避一切可能的风险,跳跳绳,练练操,做做游戏就好了,千万不要有任何的身体对抗。
目前,具有一定风险的高低杠、平衡木等体育项目早已下马,学生集体出游一律取消,悬在校长头上的安全责任,像一把利剑,“学校恨不得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
但这种绝对安全的教育模式,正带来令人担忧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对我国学生每两年进行一次体质监测,到2006年已进行了4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在体能、弹跳,爆发力,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呈连续下降趋势,而近视率、超重与肥胖的比例则持续上升。
无法用显性数据表明的问题也许更为严重:孩子的冒险精神正被蚕食,学生像“小绵羊”一样,除了动笔,百无一用。此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了一场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激烈的对抗赛中,中国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低于韩日学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一碰怕碎,是谁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