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行教育 践行雅行 传播雅行
学校工作以“德育为首”,但是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条例却经常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找准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如何将学校教育寓教于乐?近几年,四川省宜宾县高场镇初中经过认真探索和努力实践,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心灵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学校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常规入手,培养学生的雅行意识;以宜宾县“德育三化”模式为引领,结合“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伴我行”、“自立、自尊、自强,我能行”、“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将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引导、影响学生知雅践行,成就学生的细节修养,使学生人人说雅话、行雅事、做雅人。
“雅行教育”融入师生学习生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学校将雅行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生活等方方面面,使之不游离于师生生活之外。
与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常规、行为习惯有机融合。学生头发该留多长?教师如何保持适度的微笑?怎么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说话?这些学校皆有明文规定。学校从学会说话、走路、集合、排队、学习、课间、就餐、休息、保洁、护校、回家、家务、出门等方面做起,培养学生的雅行意识。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育人。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雅行教育的热情,学校结合“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伴我行”、“自立、自尊、自强,我能行”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学校组织师生把《论语》、《三字经》等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感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将雅行用语融入课堂中,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陶冶和熏陶作用。同时,学校长期坚持各班级每天一句名言讲解、每天三次《三字经》诵读、每天一句文明礼仪规范、每月一次雅行主题班会课。
为加强常规训练,学校还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蓝本,以演讲、快板、小品、情境剧等形式,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展板、黑板报、班级园地、班级日志等作为雅行教育的主渠道。
在家庭学校的互动中渗透雅行教育。近年来,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开放课堂,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举措,学校向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尽量表扬孩子,引导孩子好学、善于提出问题;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作息习惯,多关心孩子学习内容和进步程度;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面前做表率等。每学期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请家长观看学生雅行教育展示活动,为家长、学校班级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为增加教师儒雅内涵,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雅教八条”和“十二项修炼”等雅行细则,成就教师的细节修养。“雅教八条”中规定,教师要身正为范,要求仪表端庄,职业形象、爱校如家、团结互助、言传身教,专业规范等等。“十二条修炼”则要求教师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通过“雅行八条”和“十二项修炼”成就教师的雅行教育观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在“微笑的礼仪、脚步的诗歌、美妙的声音”的雅行课程开发中,与学生共同践行着雅行。
“雅行教育”成效凸显——践行雅行传播雅行
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雅行教育”模式真正走进了高场镇中学生、教师的心灵。雅行教育之风已逐步渗透到学校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雅行教育理念已开始显现出其教育功效,从学生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终身都会带着校园精神的烙印:文雅的言谈,优雅的举止,高雅的情趣, 儒雅的气质。
“美德是可以传染的。雅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高场中心校校长刘虹自信的说,“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相生,齐头并进。”
一次学生家长会,一位高场社区的家长激动地说:“学校的雅行教育让我家孩子文明多了,见到家里来了客人,都会主动问好,并能给客人端茶递水,现在衣服都能自己洗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借鉴、探索、推行,“雅行教育”走过了艰难的四年历程。如今,它已成为我校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校园幽雅、学生文雅、教师儒雅”--“雅”在活动中锻造,“雅”在校园环境中生成,它不仅师生言行举止中得以张扬和显示,更为学校内涵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通过几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高场镇中的“雅行教育”已声名远播,2010年乐山市沐川县教育系统一行30余人到高场镇初中学习交流,市县各兄弟乡镇学校也纷纷到高场学习取经。国家、省市级媒体也对学校的“雅行教育”给予了报道,《高场镇中:“雅行教育”量化而行》一文在《教育导报》上刊发,《与“雅”同行--道德教育之花璀璨绽放》在2010年5期《新德育》杂志社发表。宜宾县报、宜宾晚报、宜宾新闻网、四川教育网、四川文明网、中国网、中国未成年人网、新德育网等也纷纷报道该校“雅行教育”德育特色。
(四川省宜宾县朱俊聪 龚斌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