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举全家之力、不惜节衣缩食,供养独生子女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以便有一个稍好一些、可以保证未来独立谋生、自给自足的就业前景——这,是当代中国家庭最常见的生活模式。
一边高调严禁,一边半公开地按照不成文却自能顺畅通行的民间规则运作。令不行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呈现蔓延之势——这,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高收费、择校现象陷入的怪圈。
择校乱象透视:这“水”到底有多深?
择校费越收越放肆!
在走基层采访中,北京的一位家长平淡地告诉记者:把8万元赞助费交出去,儿子挤进了海淀区的一所知名小学。择校费少的6万元,最高达25万元。
“小升初”渠道五花八门
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小升初”政策中,只有就近入学和特长生两种基本方式,但各个城区出台了多种入学方式。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包括特长生、条子生、共建生在内的入学方式,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俨然成为北京“小升初”的正式制度。
农村也现择校热
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一些家长被“择校热”冲昏头脑,一心要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上到中学再把孩子送到外县,甚至几百公里远的城市。逢周末看到家长接送子女、子女依依惜别的情景,我感慨万分。
择校乱象下的校长们
小学一年级招生昨日开始,一大批小学校长“不择手段”玩“失踪”,以躲避漫天飞舞的“条子”。
要求匿名的小学校长说,“条子”每年不见消减,每张都大有“来头”。
这些“条子”集中指向热门小学,一般都是热门小学的片外生。
薄薄的“条子”压得小学校长叫苦连天。有校长说,如果“条子生”照单全收的话,我今年就不用招生了。
择校乱象下的拷问
一所重点中学门口,一大早就挤满了观看“小升初”电脑摇号差额派位的家长。
"择校费"之下有无穷孩子的春天?
在择校费问题中存在的潜规则众人皆知,也无需再揭露了。哀大莫过于心死,这种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已经无甚意义,徒添几分悲凉罢了。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没当官的爹或者家境欠佳的穷孩子们。他们无法入住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他们只能在偏远地带甚至城中村安身,他们的父母或许只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注定了他们对名校望而却步。名校一般都居于城市繁华地带,是房价高企的地方,即便是成绩优异,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你并不能入读那些名校。要想入读,找关系、找钱,还是老一套。
天价择校费背后的公共资源私人化?
择校费大行其道,家长一窝蜂地选择名校,乍看之,与家长不够“理性”有关,实际上,这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体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凸显出了教育资源私人化、公共资源商业化。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当然,在当下,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谁都想上名校。优质资源少,大家都想“觊觎”,就更需要在分配时,以看得见的公平方式,分配给公众,而不是谁给的钱多让谁上,谁的关系硬让谁上。
为何择校年年禁 家长年年择?
当前,虽然我国城乡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却使择校竞争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北京市市民李萍认为:“只要学校之间客观存在较大差距,只要家长还有一点能力,择校就不会消失。谁也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择校乱象到底有治没治?
许多家长说,“小升初”只要没有尘埃落定,对孩子,对家长来说,就是一场“战斗”。报告建议: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将示范校高中的名额下放到每一所初中学校,从而打破“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的“连环套”,是为“小升初”择校热降温的釜底抽薪之举。
择校乱象破解有多难?
破解择校潮,改变教育乱收费现象,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力度,继续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恐怕是加大力度建设一个让所有普通人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的社会。
从另一方面说,在择校竞赛和乱收费潮流中,没有人不是受害者,也没有人可以一脸无辜。眼下人人抱怨教育不公,又人人想方设法托关系、行不正之风、竞相出价,对于这种怪圈,我们都有责任为破除它出一份力。要解救全民焦虑,回归教育本心,每个人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解放自己,也解救自己的孩子。
|